西北的準噶爾部,到底有多少實力,為何與清朝對抗了70年?

Scorpion絡小羽


說起準噶爾,現在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個地名:準噶爾盆地(Junggar Basin),而對這個部族知之甚少。事實上,準噶爾盆地之得名正是來自於準噶爾汗國,這塊如今位於中國西北邊陲,佔地約38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當初正是曾稱雄中亞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

38萬平方公里有多大?作個對比可以看出,雲南省的面積是39萬平方公里,日本面積是37.7萬平方公里,歐洲強國德國如今的面積是35.7萬平方公里,而實際上,強盛時的準噶爾汗國面積遠遠不止這麼大,極盛時期它的國土面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里,比之當時的亞洲霸主大清帝國也毫不遜色,那這麼大一個汗國,怎麼如今就銷聲匿跡了呢?

準噶爾並非突然冒出來的部落,它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承,實際上,瓦剌、衛拉特、厄魯特都是它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元明時期稱衛拉特或瓦剌,明朝稱瓦剌,清朝稱為厄魯特,這麼多稱呼裡,由於那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瓦剌可能是名氣最大的一個,沒錯,準噶爾正是瓦剌,都是出自綽羅斯姓氏,在元明時期,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就是瓦剌,又稱衛拉特,瓦剌是一個廣義上的稱呼,其中包括許多部落,主要是以定居在森林中的蒙古人為主,所以也被稱為林中百姓。


北元滅亡後,衛拉特部也擺脫了韃靼的統治,為了爭奪霸權,與韃靼互相攻殺,實力此消彼長,到了1433年,瓦剌部首領脫歡攻殺韃靼首領阿魯臺,立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脫脫不花為大汗,自任太師,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太師之位,收服兀良哈三衛,掃蕩建州女真,拉攏西北諸衛,到了1448年,瓦剌實際統治下的蒙古汗國已經控制了東起女真,西達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葉尼塞河上游,南臨長城的廣袤地區,控制的地區甚至比明朝還要大,史稱“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

(也先時期的衛拉特控制地區)


隨後,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的黑暗時刻“土木堡之變”,瓦剌大舉入侵明境,大明皇帝朱祁鎮被俘,明軍精銳盡喪,舉國震動,瓦剌兵鋒直抵北京城下,如果不是于謙主持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果難以想象。

1451年,也先襲殺了與其發生矛盾的名義上的可汗脫脫不花,並開始了大清洗,“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幾乎將黃金家族的直系子孫斬殺殆盡。1453年,綽羅斯家族的也先自立為大汗,打破了蒙古大汗歷來只能由擁有黃金家族血統成員出任的慣例,成為蒙古歷史上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可汗。

也先稱汗後,變得昏庸殘暴,甚至失去了本部瓦剌的擁戴,沒過幾年就被其手下阿刺知院起兵殺死,從此,瓦剌開始衰弱,東蒙古韃靼部又捲土重來,衛拉特諸部只得往西遷移,再也沒能恢復也先時期的強盛,直到噶爾丹的出現。

西遷後的衛拉特,共有五大部,分別是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輝特部和準噶爾部。明末清初之際,當時的衛拉特各部盟主固始汗率眾歸順後金,衛拉特從此成為清朝屬國,名義上臣屬於皇帝,但不受內地官員的管理。原先準噶爾只是衛拉特聯盟的部落之一,並非汗國,到了康熙年間,準噶爾在其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的領導下開始崛起,擊敗了原來的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逐步控制了衛拉特諸部,把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變成了準噶爾汗國。


到了清朝,為了籠絡蒙古諸部,清朝政府認可其傳統,非黃金家族擅自稱汗者不得入貢。噶爾丹出自衛拉特的綽羅斯姓,雖然他擁有大汗的實際權力,但從血統上來說,他沒有資格稱汗。噶爾丹稱汗後,上疏要求清廷確認其汗號,理藩院以衛拉特部稱汗者不得入貢的先例為辭,指責噶爾丹“擅稱汗號”,但為了籠絡噶爾丹,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而且還准許他納貢。

事實上,無論清帝國承認或不承認,都無法阻擋噶爾丹繼續他的霸業,此後數年間,統一了衛拉特諸部的噶爾丹先後出兵降服了葉爾羌汗國,征服了吉利吉思、塔什干等地,擊破哈薩克部落。葉爾羌汗國由察合臺後裔建立,疆域包括現在天山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的廣闊版圖。吉利吉思部落的領地在如今的謙河至俄羅斯鄂畢河一帶,塔什干是如今烏茲別克首都。此時,噶爾丹的勢力已遠及阿富汗等地,開始稱霸中亞。


噶爾丹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領兵南下,直抵內蒙古烏珠穆沁邊界,並在此附近擊敗了一支試圖將其趕出邊境的清軍,順勢進至克什克騰旗(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此處離北京已不太遠,到這時,清帝國再也無法容忍,七月,康熙皇帝玄燁御駕親征,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交戰,大敗噶爾丹,噶爾丹僅剩數千人逃回科布多。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五月,噶爾丹領兵三萬,再次出征漠北,次年三月康熙再次親征,五月與噶爾丹在昭莫多(如今的烏蘭巴托)交戰,大敗準軍,噶爾丹僅以數騎逃走。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皇帝駐蹕寧夏,命費揚古、馬哈思出擊噶爾丹殘部,清兵進抵狼居胥山,擒獲噶爾丹之子,經此失敗,噶爾丹再也無力迴天,不久自盡。

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了準噶爾大汗之位,他接收了噶爾丹的全部領土並且繼續擴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他派手下大策零敦多布偷襲拉薩,殺死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控制了西藏。次年十月,康熙發兵入藏,經過兩年戰爭,清軍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康熙皇帝撰寫平定西藏記,立御製平定西藏碑於布達拉宮前。

策妄阿拉布坦並不甘心失敗,繼續不斷襲擾,為了消除威脅,當時正值盛世的清帝國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計劃出兵三路剿滅策妄阿拉布坦。這時,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帝國在逐步吞併了哈薩克汗國後,企圖招誘策妄阿拉布坦歸順俄國,為了避免策妄阿拉布坦在打擊下選擇歸俄,清廷停止了用兵,安撫策妄阿拉布坦,雙方關係暫時緩和。

但這只是暫時的,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爾丹策零即位。

噶爾丹策零繼承了先祖遺志,繼續以不斷擴張為畢生事業,雍正八年(1730年)噶爾丹策零偷襲清軍的阿爾泰山大營。雍正九年六月,噶爾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戰中大敗傅爾丹所部清軍,這次失敗清軍損失慘重,參戰的18名副都統以上將領僅4人生還,成為清軍歷史上對蒙古軍隊的最大敗仗。

雍正十年,噶爾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東征發兵喀爾喀,當年六月,清額駙策凌在光顯寺之戰中大敗準噶爾軍。噶爾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殘部突圍遁去。雍正十二年(1734年),噶爾丹策零遣使與朝廷議和。雙方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劃定邊界,同時皇帝准許準噶爾入藏煎茶。從此,準噶爾與清朝之間又迎來了暫時的安寧。


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爆發瘟疫,噶爾丹策零病死,噶爾丹策零死後,為了爭奪汗位準噶爾爆發內亂。內戰持續了七年之久,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孫達瓦齊繼承了汗位,但準噶爾的亂局早已被乾隆皇帝瞭解得一清二楚,乾隆認為“天與人歸,機不可失”,為了替父親雍正完成未競之事業,他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發兵二路出征準噶爾。


乾隆的判斷十分正確,長期內亂早已將準噶爾的實力消耗一空,清軍長驅直入,作戰順利,五月即佔領伊犁,六月達瓦齊被手下擒獲縛送清軍,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至此宣告滅亡。

達瓦齊被擒後,戰爭並未馬上停止,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當年就舉兵反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乾隆派策楞為定西將軍,發兩路大軍征討阿睦爾撒納。

十二月,原先歸附的噶勒藏多爾濟、巴雅爾也舉兵反叛,攻陷烏魯木齊。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才最終剿滅了叛軍殘部,在此一年前,逃入俄國的阿睦爾撒納也已染病而死,到這時,清軍平定準噶爾的戰爭,才取得了最終勝利。


準噶爾之役前後歷時七十年,清帝國的皇帝從康熙到雍正直到乾隆,準噶爾汗更是經歷了從噶爾丹到策妄阿拉布到噶爾丹策零再到達瓦齊的傳承,相隔三四代人之久。


小院之觀


準噶爾汗國能夠崛起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汗王噶爾丹,從小在西藏寺廟受了良好的系統教育,眼界及膽識都十分優異,二是,東蒙古部落基本都已歸順清國,但是西蒙古及新疆西藏由於距離較遠,清國難以有效控制,給了噶爾丹機會,三,由於利益關係,噶爾丹與俄國結盟關係,對哈薩克地區蒙古地區以及新疆和西藏進行了擴張。而戰鬥力強悍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該部落前期與西藏及新疆一直有摩擦衝突,戰爭不斷,戰爭經驗豐富,二是,後勤保障原因,噶爾丹奉行打到哪兒吃到哪兒,就地取糧,相對後勤保障要比清國從內地運輸要簡單得多,三,由於其與俄國勾結,騎兵部隊裝備了大量的火器,至少在當時的東亞地區,基本算是最強火器,而清國雖然也有火器營,但是無論數量與質量都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