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小編,看這個標題,怎麼又是說癌啊,不要老是這麼聳人聽聞好伐?”

這裡,先給大夥看一組數據,據2018年美國癌症學會發布的2018癌症統計年度報告顯示:

男性一生中罹患癌症的幾率是39.7%

女性一生中罹患癌症的幾率是37.6%

87%的癌症患者是50歲以上的人群。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這可比熱門盤的搖號概率高多了…

而這個月初,美國判了一個鉅額大官司,也是與癌症有關…

輸入標題輸入標題輸入標題輸入標題

輸入標題輸入標題輸入標題輸入標題

十幾天前的11月2日,美國加州聖迭戈法庭判決一個叫做羅伯特·歐陽(Robert O. Young)的人,賠償一名癌症患者一億多美元。

“一億多美金,夠我花好幾輩子的了!這個羅伯特·年輕,為何會天價賠償癌症患者呢?”

大家對這個人可能不熟悉,但他所創造的理論,卻是中國婦孺皆知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酸鹼體質理論」(對!就是那個“酸性體質易得癌”、“鹼性體質生男娃”的“酸鹼”)的創始人。但現實中卻是個靠假頭銜、假文憑、假執照

等包裝出來的李鬼,一個職業的謠言宣傳家。


“小編你莫要亂說話,說‘酸鹼體質理論’是謠言,我可是要被踢出家族群的,闢謠要拿出科學依據來的啊!擺事實,講道理曉得不?”

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醫生對於酸鹼體質理論一直是不屑一顧的,只不過醫生也有三姑六婆,在家族群裡挑事兒我們也是怕怕的,而且多吃水果蔬菜也沒什麼錯,所以,姑姑、奶奶、姨姨…你們高興就好!

但說到酸鹼體質理論與防癌、治癌,那我們醫生就不能忍了,必須出來走兩步……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網絡圖

他所宣傳的「酸鹼體質理論」之所以在醫學上完全站不住腳,是因為這一理論完全忽略了人體自身的酸鹼調節功能。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多個系統所完善的酸鹼調節系統,使得人體的酸鹼度完全處於一個相對的穩態,以作為人體酸鹼平衡的指標血液PH值為例,必然處在7.35至7.45的略鹼性數值中。一旦人體的酸鹼平衡出現紊亂,超過了這一範圍,就成為了病態,需要進行相應的診斷治療。

因此,無論在食物上做多少手腳,人體完善的酸鹼調節系統都會把自身的PH值調節至正常的範疇內,根本沒有酸鹼體質的說法。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酵素防癌?

“醫生,除了鹼性體質防癌,有些網站上還說酵素能防癌,這個靠譜麼?我們家剛又釀下好幾桶酵素,那個滿屋子的酸爽,發愁呀!”

所謂的“酵素”,實際上是日語的一個詞彙,翻譯成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就是“酶”,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體和自然界的蛋白類催化劑,與市面上兜售的各種“酵素”類保健品基本沒有什麼關係。而無論是市面上兜售的何種“酵素”或者廣泛流傳的“酵素”製作方法,能產生的,不過是水果/蔬菜製作的不成功的難以下嚥的醃菜或蜜餞而已,防癌之說,實屬虛妄。

除此之外,網絡上還流傳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防癌食譜,但基本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吃點小湯小菜就想搞死我?我們癌症細胞也是有尊嚴的呀!”


科學防癌

“好吧,你說這個防癌不靠譜,那個防癌是瞎說,那我們可怎麼辦啊?我們也不想得癌症的啊,有啥子辦法老老實實靠譜的,說來給我們老百姓聽聽,我們也好科學養生麼。”

科學防癌方法,當然有!

在今年五月,美國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推出了迄今為止關於生活方式和癌症預防的最全面和權威報告。

該報告介紹了關於飲食、營養、體重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如何影響癌症風險的最新研究。

在這項報告中,首先列舉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足量的運動確實可以減少結腸癌、乳腺癌(絕經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前幾日浙二官宣也推送了運動防癌,沒讀的快去補讀下:

這種運動,做得不好毀膝蓋,做得好了防癌症…

其次,由足量運動和合理膳食帶來的體重減輕,可以充分減少結直腸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腎癌、子宮內膜癌等十幾種常見癌症;

除此之外,之前熱炒的咖啡被認為可以減少肝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其與腫瘤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麼強,只是可能影響腫瘤發病率的等級。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網絡圖

好了,咖啡愛好者也可以盡情地享用咖啡了,只是不要過量哦,過量喝咖啡對胃黏膜、心血管系統等還是會有刺激的。

科學防癌

與此同時,美國癌症協會於2018年10月在腫瘤學頂級期刊——《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IF=244.585,全世界最牛的腫瘤流行病學雜誌)上發佈了癌症一級預防計劃。這可能是迄今最全面的腫瘤防治指南,也是腫瘤流行病學家們為大眾科學防癌、杜絕謠言所做的最大努力。這一預防計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能讓我們患癌的風險降到最低?

在該文中,充分明確了七種可以明確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尋求正確的醫療措施而避免的癌症危險因素

第一是吸菸,吸菸是健康的第一殺手,也是包括目前最常見的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的首要因素。

第二是飲酒,飲酒會明顯增加至少7種癌症(口腔癌、口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患病風險。(飲酒,而不是過量飲酒!就是說最好一滴都不要喝!當然,爹爹丈丈爺爺…如果你們真的不喝點酒會非常非常非常鬱悶的話,那還是小酌一點吧,畢竟太鬱悶太壓抑,也可能是某些癌症的危險因素…)

第三是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肥胖,現代研究表明,肥胖通過炎症、氧化應激、細胞增殖、血管生成等途徑導致多種癌症的發生。此外,肥胖還會引起腸道微生物菌群異常從而增加患者患大腸癌的風險。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臃腫的身材是癌症最喜歡的體型

第四是各種間接或慢性的感染,比如常見的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會明顯增加患肝癌的風險,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會明顯增加胃癌的風險,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會明顯增加女性宮頸癌的風險,艾滋病毒(HIV)感染會明顯增加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的風險,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會增加淋巴瘤和鼻咽癌的風險。所以,乙肝疫苗是一定要打的!幽門螺桿菌還是要治的!HPV疫苗當然是有必要的!套套是必須要戴的!

第五是過度的紫外線照射,長期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而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會增加惡性黑色素瘤和皮膚鱗癌的風險。

(為啥歐美人皮膚癌患病率那麼高,曉得了伐?自己曬的呀!)

第六是醫療電離輻射, 體檢或診斷疾病時所需要進行的X線、CT及PET-CT等都是醫療電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醫院就診的患者,需要積極遵循醫生的醫囑,如果不是必須的放射性檢查,就沒有必要接受,如有為了明確診斷必須要做,如非需要也儘量不要進入放射診療場所。同時,作為陪同的家屬,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采取必須的防護措施,主動避免接觸或接近放射診療場所,降低意外照射的風險,儘可能把暴露醫療電離輻射的可能降到最低。

第七是內室內氡濃度。“氡”這個元素可能大家都很陌生,但卻是普遍存在於居民居所的物質,高濃度的氡暴露是目前僅次於香菸引起人類肺癌的第2大元兇。現代建築為了美觀通常會大量選用石材的作為建築材料,但目前許多石材如花崗石、大理石、地板磚、瓷磚等建材甚至水泥裡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氡等放射性物質,在石材沒有經過明確檢測的前提下,往往都會導致室內裝修的氡濃度,從而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幹掛石材看著蠻高級,但健不健康還是要通過檢測才行)

這個美國“醫生”賠了一億多!這篇「防癌指南」才是穩!準!狠!

網絡圖

所以,與其相信不靠譜的酸鹼體質理論,買著價格不菲的保健品,喝著難以下嚥的酵素,倒不如換一身運動裝,在陽光適宜、空氣清新的戶外來一身出透汗的運動,結束了再來杯無糖低咖啡因的咖啡醒醒神,積極避免各種致癌的生活習慣,這才是真正的防癌之道!

【參考文獻】

Susan M. Gapstur, Jeffrey M. Drope, Eric J. Jacobs,et al. A Blueprint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ncer: Targeting Establishe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CA CANCER J CLIN 2018;0:3–25.

文 / 浙醫二院 腫瘤內科 陳佳琦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