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1206年,蒙古王公在斡难河畔召开了部族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铁木真被推举为部族首领,并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自式成立。

九年后的1215年,成吉思汗攻破了金国的中都,不满百日后他的孙子忽必烈出生。1271年,忽必烈以“大元国”取代蒙古国,蒙古帝国自此走入历史。

蒙古帝国存在的65年时间里,在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之间,一共有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不哥,四位汗王掌控过蒙古帝国。窝阔台灭了金国,最关键的三峰山战役是拖雷打的;发动过一次西征,但战绩基本是拔都创造的。贵由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无论是内政还是武功,都乏善可陈。蒙哥,也发动过一次西征,但战绩全归于旭烈兀;亲征南宋,却最终身死于战场。而阿里不哥则是一个被蹂躏的悲剧型人物。

因此,这几个人的成就,跟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比起来,基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那么,这两个人相比,谁会更胜一筹呢?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武力值

成吉思汗一辈子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九岁时父亲身死,留给他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小部族首领地位,手下空无一人。在这种艰难环境上,成吉思汗从无到有,慢慢地扩建着自己的领地与属民,慢慢地建立着自己的军队,并将之整合成为一支勇猛无敌的雄师。

成吉思汗亲率自己的军队击败主儿乞部、灭扎木合、灭塔塔儿部、逼降泰赤兀部、征服乃蛮部、灭花剌子模、打烂金国、临死前西夏人已经被打得完全失去斗志,正准备投降。

所有的这些胜利,都是成吉思汗亲率军队在战场上获得的。每打过一战,蒙古的势力便强上一分。

因此,将成吉思汗称为战场上最英勇的统帅,一点也不为过。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忽必烈亲征的战役不多。

第一次是1253年在蒙哥手下,率领蒙古军队绕行二千余里,跨越藏区南攻大理,大理国最终被灭。这一战算是忽必烈一生亲征过的最大胜迹,但其实只能算是惨胜,他带去的十万蒙古精锐,活下来的不到两万,战马更是损失了十万匹以上。可谓折损惨重。

第二次是1259年以东路军统帅身份对南宋的攻略,被贾似道阻于鄂州。因蒙哥的去世,忙着回去争夺汗位而匆匆北撤。此战不值一提。

第三次是1261年十一月,亲征阿里不哥,在昔木土脑儿击溃阿里不哥,最终致其身败被俘而死。最后一次是1287年,72岁的忽必烈亲征东北乃颜部的平叛。虽然兵力远超乃颜,却历经辛苦才平叛成功。

由此可见,战场上的忽必烈,并不是一个很强的统帅。

因此,从个人的武力值上来看,成吉思汗完胜忽必烈。如果两个对敌,在成吉思汗面前,忽必烈基本上不堪一击。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成吉思汗时的蒙古疆域

疆域

成吉思汗去世时,其疆域大致西至花剌子模全境,东至辽东大半,南到金国的河北、河东(今山西)一带

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西至新疆(不含察合台汗国),东至辽东全境,往南包括吐蕃与南宋全境。

从面积上来说,成吉思汗的疆域远超忽必烈时代。但是成吉思汗对疆域的管理是相当粗放的,境内大多数地方都属于无效管理状态。而忽必烈的则是真正实现对一个国家内绝大部分区域的有效管辖。

无论是疆域内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还是军队数量方面,忽必烈都远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忽必烈时的元朝疆域

军队战力

成吉思汗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到去世时,其麾下军队数量约十一万。

这是一支完全由蒙古骑兵组成的军队,几乎没有步兵,纵横天下,来去如风。追敌时,敌人无处可逃;避敌时,敌人根本就追不上。但是由于人数太少,加少缺乏步兵协同的攻城能力,在攻打金国与西夏坚城时,便显得力有不逮。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汗时,手头截留了近十万蒙哥时的东路军,以及接应到从云南而来的一万五南路军。这些军队中,其中蒙古人只有一万五,包括木华黎孙子突鲁的一万与兀良合台的五千。

此后,忽必烈又陆陆续续收罗了不少的蒙古人军队。但他一生中对外发动的战争,包括攻打阿里不哥、灭南宋,发动对周边其他国家的征伐,都是以汉军为主。1271年正式发动对宋战争时,统帅伯颜手下的兵力约有三十万,其中大部分也是北地汉军。

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单纯就战斗力而言,野战上忽必烈的军队是根本挡不住成吉思汗的;但要是在攻城战上,忽必烈军队起码可以保持不败。

国家内政管理

自金国灭亡以来,河南残破,千里无人烟。河南的状况,体现着蒙古人一贯的战争思维:只求破坏,不用建设。这种思维源于蒙古帝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以部族为单位实行对内统治。表面上他成立了蒙古帝国,但这时的蒙古帝国其实还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国家。他对内的管理是通过自己的“怯薛”(亲兵)来实施,并没有完整的政府机构。对内管理唯一可依据的东西是一本《大礼撒》。

军队战时为兵,非常时则为民。此时的蒙古人基本不事生产,一切以对外的劫掠为生。依靠劫掠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与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成吉思汗的军队,更像是一个以战争为唯一生存手段的国家劫掠者。

因此,这时的蒙古帝国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有凝聚力的大部族联合体。而这凝聚力则是通过对外不断的战争来形成。如果成吉思汗停止对外战争,那蒙古帝国立刻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蒙哥登上汗位后,忽必烈开始统领漠南中原。他首先在河南、关陕一带推动以恢复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自立为汗后,忽必烈立即以“金莲川幕府”成员为主要框架,搭建了完整的政府管理体系。他对内整合北方汉地豪强武装;对外与南宋息兵以全力对付阿里不哥。对中原经营的成功,体现着他已经完全抛弃蒙古人的治国理念。

相对于成吉思汗,忽必烈是真正的在建立和经营一个国家。对民众的安抚、生产的恢复、规章制度的订立、各级官员的任命,以及国家礼仪的制定,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以汉儒体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这些措施,不仅让元朝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让其拥有了民心。

因此,在国家建设层面,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

宗教文化

蒙古人自古信仰萨满,这只是一种原始的巫医式信仰,没有自己的体系,因此也成不了一种宗教。成吉思汗对于宗教是执完全开放性的态度,无论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他可以完全容纳。也许,他还没明白宗教对于统治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但是忽必烈很明白。他充分地利用了宗教的特性,选中藏传佛教并将其扶持成为国教。由此,忽必烈轻松获得整个吐蕃区域的管辖权,而藏传佛教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其影响力扩展到所有蒙古牧民居住的区域。

这种相互利用的统治思想在清朝得以延续,这也是接受藏传佛教之后的蒙古人一直安于清朝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忽必烈与八思巴

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没有自己的文字,还停留于结草刻木记事时代,所有跟文化相关的传承都缘于口舌,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文化方面的建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让乃蛮部的塔塔统阿以畏兀儿文为参考,首次创立了蒙古文字,即“畏兀儿字”,或称“回回字”。

忽必烈上位后,让国师八思巴又创立了新的蒙古字,这是以藏文为参考的文字,称“八思巴文”。虽然整个元朝时期,官方的文字采用的都是八思巴文,但元朝退出中原后,八思巴文基本就沉没于历史之中。

反而是畏兀儿文经过改良后,一直沿用到现在。可见,在文化方面,忽必烈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中原的传承文化。但蒙古人的根子,依然还在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谁能更领风骚?

忽必烈雕像

成吉思汗不仅自己勇猛无敌,他的四个儿子更是为其打下了诺大的疆域。而忽必烈的诸多儿子,却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似乎到了忽必烈,蒙古一族所有的精华已经被他悉数吸干抽尽,在他之后,蒙古族中再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与这两人相媲美的帝王。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个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另一个则是蒙古帝国的终结者。一个是横扫战场的勇猛统帅,另一个则是把弄天下的真正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