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在寬鬆,銀行貸款曾經也寬鬆過!只不過被鋼鐵企業坑慘了

作者:李康研報(likangyanbao)

我們繼續《經濟學思維》,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一個問題,作者提出戶籍制度與計劃經濟,這可能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1951年7月,公安部頒佈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其中明確指出"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宗旨,對戶籍制度治安作用的強調十分明顯。當時還是比較寬鬆的,申明人民有遷徙自由,儘管當時城市中失業現象十分嚴重。後來為了緩解失業,各地政府開始勸城市居民搬到農村去,也勸阻農村人不要到城市來。之後這成為一種思路,只要就業一不好,就把城市人往農村轟。工人在城裡的日子過得好嗎?當時蘇聯來援建,我們也要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但是沒有錢怎麼辦呢?於是來了幾招,強制把借錢利率壓低,然後停止換匯,全國低工資,低能源價格,低農產品價格,福利也不投入。等於關門印鈔票,然後讓工人買單,怕把工人逼得太慘,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農民為工人買單。還怕輕工業阻礙重工業,於是將工業全都收歸國有,就這麼一步一步,所有的經濟都上了計劃的套路。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醫藥類公司,李康研報,提問交流。一、三、五公司,二、四、六讀書學習,七行業策略。

戶籍制度在寬鬆,銀行貸款曾經也寬鬆過!只不過被鋼鐵企業坑慘了

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為了一個重工業計劃,幾乎得把所有的東西都計劃了,甚至農產品都要統購統銷,農民不幹怎麼辦,1952年土改讓農民得到了土地,1956年國家又通過農業集體化把土地給收回來了。國家控制了土地,農民想當地主的夢想徹底破滅,只能當上了國家的佃農。而到了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啟動,參加公社的農民已經達到了99.1%,這就是說基本上農民完全喪失了土地。這時候農民要想改善生活只能變成盲流湧向城市,但此時我們出臺控制盲流的指示,通過戶籍制度嚴厲制止農民進入城市。甚至嚴格到,不讓糧食部門給流民供應糧食,不讓給這些農民提供工作,然後我們出臺了戶口登記條例,徹底的以法律形式限制遷徙。必須要持有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入證明,才能申請辦理遷出手續。但即便這樣,大躍進的虛假繁榮,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需求,還是讓1104萬農村勞動力,成為了城市職工。但很快麻煩就來了,大躍進的泡沫破了,城市生活物資供應緊張。於是我們只好號召大家上山下鄉,到了70年代知青返回城市,恢復了城市戶口,並做了特殊安排,把城市福利和戶籍掛鉤,進一步加強了城鄉戶籍制度的壁壘。所以這就是戶籍制度,跟計劃經濟伴隨而生,既然工業在計劃,人也要計劃。改革開放之後,計劃經濟的牢籠被一點一點砸爛,但戶籍改革卻屢屢舉步維艱,但總體的方向仍然是越來越寬鬆。作者相信,中國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戶籍管理,不會太遠。

戶籍制度在寬鬆,銀行貸款曾經也寬鬆過!只不過被鋼鐵企業坑慘了

然後作者說了一段銀行的悲慘歷史,1984年工行成立,基本上就是幹農中建交等銀行不幹的事,而同年銀行改革,出了一招,說1985年的貸款額度,要按照1984年的貸款量來計算。於是乎銀行都瘋了,地方政府也樂了,正愁沒地方弄錢去呢,地方敢借錢,銀行就敢批。由於當時經濟匱乏,地方只要投資建設生產,就會有很高的回報率,於是大筆向銀行借錢。再加上當年工資改革,各單位紛紛向銀行借錢漲工資。所以貸款量當年同比增加50%,而從這年起,中國經濟就開始巨大通脹,85年通脹接近10%,到了88年突破了兩位數,這時候還要價格改革,88年通脹最高到了38.6%。全國各地都在搶東西。直到9月份政府才出手緊縮,而且一緊縮就是4年,這才把物價暫時壓下來。當時外媒甚至說中國經濟陷入了嚴重衰退! 這一度讓決策層想到了走回頭路,放棄市場經濟。而這些主張落實到政策上就是毫不留情的緊縮,甚至不惜傷害當時的經濟,或者說當時這些倒退派的意思就是要殺死市場經濟。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幫了市場經濟一個大忙,如果讓市場經濟的人來調控,恐怕還真的下不了這麼大的決心和狠手。比如84年到89年就一直在壓通脹了,但總是不捨得傷害經濟增長,所以並沒什麼用,通脹開始後,政府唯一應該做的是不顧一切壓通脹。事實上當年裡根的供給側改革也是這麼做的。全力壓通脹才壓出了美國經濟的浴火重生,但其實里根上任的前兩年,受到批評和壓力是很大的。所以這麼看,要不是這些反對改革者的肆意破壞市場經濟,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可能就真的懸了。1992年鄧南巡後,市場整頓已經完成,開啟了改革開放元年,廢除了一系列的價格管制。開始大幅降低關稅。同年12萬政府公職人員下海經商,而停職留薪的經商者超過了1000萬人,這1000萬吃螃蟹的人,到今天基本非富即貴。這就是大趨勢下的投資機會。站在風口上的豬想不飛都難。問題的關鍵就是看你敢不敢站在風口上。 作者說形勢比人強,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的,而有些事也不是你想扼殺就能扼殺的。所以經濟就是這麼一個複雜的產物,大家不能只看主觀因素更要看趨勢。趨勢一旦啟動了,就不是那麼容易停下來的。

作者分析,每個國家的改革都會遇到各種阻力,比如為弱勢群體吶喊增加福利,也是一個明顯的改革阻力。福利的本質是政客用老百姓的錢在撈自己的政治資本,說白了就是我請客你出錢,而計劃經濟中的人人有飯吃其實就是最大的福利,但卻無法實現,福利必然迫害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團糟。而這種阻力將長期存在下去。還有一種阻力更加頑固,叫做既得利益。對於這塊,作者說,新技術的發展讓破除利益集團有了更多辦法。比如原來出租車牌照就是利益集團的保護傘,後來滴滴出現了,讓出租車變得十分尷尬,目前這種新技術和利益集團的競爭仍然在繼續。但起碼已經開始向既得利益挑戰了。當然阻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一些什麼環保人士,要藍天不要工業化,要綠水應放棄發展之類的言論,也被作者視為了改革的阻力。

戶籍制度在寬鬆,銀行貸款曾經也寬鬆過!只不過被鋼鐵企業坑慘了

作者接下來說了一下信貸的問題,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四萬億,說之前做鋼貿生意的,也就是向鋼鐵廠進貨,然後賣給其他用鋼企業的公司,銀行一般不給貸款,因為沒什麼抵押。所以利率都很高,直到4萬億來了,銀行手裡的錢瞬間增多了,而且被下了死任務,一定要在某某時間段把錢貸出去,於是乎有的鋼貿企業其實只需要幾千萬,被迫要求貸了2個億走。甚至出現了一個景象,周寧縣鋼貿企業老闆居多,於是周寧縣的身份證都變得值錢了,有人冒充鋼貿老闆去銀行拿貸款,周寧縣的身份證好批。而這些主意有的時候還是銀行信貸員給他們出的。於是鋼貿這個行業徹底瘋了。很多腦子活的還把鋼貿企業變成了融資平臺。拿到錢之後,各種買房買樓,買礦放高利貸。而一批20多歲的年輕人也成為了新一代的鋼貿企業家,他們甚至連鋼貿是什麼都不知道,反正就是向銀行借錢,然後遊山玩水,花錢享樂。但好景不長,2012年螺紋鋼從5300降到了3300/噸,底褲被人扒掉了。而銀行也是一反兩瞪眼,抵押來的鋼材,甚至連多少噸都查不清楚,甚至幾個鋼貿老闆合夥買一個倉庫,然後反覆抵押給銀行,銀行只有吃啞巴虧的份。有統計顯示,一噸鋼平均被反覆抵押了2.79次。銀行這時候才知道大事不妙,開始往回收,業務員獎勵政策也從放貸變成了收貸。結果鋼貿企業基本全趴下了。最逗的是,銀行有時候也挺機靈,跟鋼貿老闆說,你把舊的貸款還了,我給你更多新的低利息的貸款。結果鋼貿老闆本以為過橋一下,結果還給銀行後,銀行就堅決不貸了。這麼一搞,不但鋼貿企業倒黴,商人都跟著信譽掃地,遍地都是不還錢的。據說當時能賣50萬的周寧縣身份證,連信用卡都不給開了。而市場上到處都是豪華二手車出售。多家銀行都去搶著查封鋼貿企業的房產,去晚了就沒了。而所有的鋼貿老闆都背上一身債務,但他們還有個信念,萬一市場復甦了呢,但等了幾年下來,只有更低迷,而從來就沒有復甦的跡象。

我是李康,感謝您的瀏覽轉發。李康研報,既要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還將尋風口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