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城市,不愿回归农村,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

“知识型”流动青年与“务工型”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这种不同的流动经历对二者的影响是相差甚远的,他们相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自身条件更好,拥有更大的融入城市的优势。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四年内,“知识型”流动青年正因为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所以能够不断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适应着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他们接受着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所以思想开放、观念时尚、可塑性强。在其认知中,书本上写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及一切现代化的设施均属于城市,他们对农村和城市己经有了一个“好坏”意义上的划分,城市就是一切美好的代表,同时也是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地方,因此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城市需求进而融入城市。

向往城市,不愿回归农村,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

布迪厄曾在其文化资本理论中提到:文化资本的欠缺,会使得低社会阶层的文化面临再生产以及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以此理论角度来看待农村贫困的再生产可将原因置于教育的缺失。近些年或许是由于国家“人才为本”主流理念的宣传,又或许是因为农民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普及教育如今己成为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了农村孩子改变贫穷命运的重要方式。既然众多的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拥有了足够的文化资本,那他们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毕业之后留在城市,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完全符合他们当初选择通过高等教育流动出农村的最初目的,符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爸妈都是农村人,没上过学也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却知道让我好好学习,知道只有考上了大学,我才能不像他们那样靠劳力挣钱,他们不想让我过那种风吹目晒的生活。其实我们当初想上个好大学,不也是为了离开这儿(乡村),留在城市生活。”

向往城市,不愿回归农村,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

“从小到大,身边的人天天跟你说的不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别像你那什么表哥堂姐一样在工厂打工。河南人那么多,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可不得好好抓住机会,离开这个穷地方吗?”

“我是我们村加隔壁村唯一一个大学生,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那毕业了肯定要留在城市好好挣钱啊,不然我当初那么努力学习干什么,不说报效祖国,也得光宗耀祖吧。”

“虽然挣得不多,但我已经在沈阳买房子了,交的首付,想好要留在这儿,觉得还是早买的好”。

况且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己对城市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居民趋同,认为城市文化是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代表,逸也与他们长期以来在书本上和大众媒体上所接收的价值理念是相符合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中去,那里没有他们信仰的价值观,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向往城市,不愿回归农村,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

问:“你愿意回农村吗?”

答:“回农村干什么呢,在外面待习惯了,想回来看个电影连电影院都找不到,想玩都不知道上哪去,想想就很无聊。”

“我喜欢北京,待了快七年了就觉得它特别有吸引力,你想想你还能在哪凌晨二点饿了出去吃个饭……去哪都很方便,基本上没有公交、地铁到不了的地儿,在这里我能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学到特别多的东西,这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