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很多人说不清新媒体的特征,清理一下大家对新媒体的认知,大约是这些:1.视觉效果的炫酷性、2.学习操作的简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传播渗透的递效性、5. 媒体类型的灵活性。但是,仔细想想,每一代媒体技术和上一代相比,这些特点难道不是所有媒体的历史渐变中共同的特性吗?《数字读物论》认为这些不是新媒体的特征,和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唯一的区别在于:人和媒体可以互动,而且人媒互动引起了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形成了全新的新媒体传播学效果模式,带动了全新产业类型的诞生和增长,改变了很多传统产业的运行规则。说不清这个区别,似乎永远说不清新媒体究竟新在哪?本文希望从三个角度阐明缘由:一是为什么人们会停在这个认知上感知新媒体,二是为什么传播学无法解释即时反馈,三是人媒互动究竟怎么归为新媒体特性的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一是为什么人们会停在这个认知上感知新媒体

新媒体出现已经好多年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西蒙个人通讯设备)诞生于1993年,它由IBM与BellSouth合作制造。如果从大陆出现智能手机算应该在2000年前算起,那时已经有了不少人使用了移动无绳电话,中国大陆百姓大约在2005年前后接触了平板电脑,这时一个重要的信号出现了,电脑越来越小,移动电话却相对很大,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2007年前后大陆普通百姓手中出现智能手机。

1.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模糊了变化的实质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实际上使用新媒体最多的行业是商业和高校,一个是商业联络为了方便,节省时间,要用移动电话;二是大学生最为领先使用这些新鲜装备,尤其笔记本电脑,因此经历了大约十年的光景。这个过程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大约就是全体使用移动电话的人在不断更换手机,大学生每个新学年几乎每个学生都要人手一部笔记本电脑。二十多年前,大陆百姓家里拥有电话机还是一个很新奇、很骄傲、很高兴的事情;后来电话机可以放进提包,拎着走,走到哪掏出来接听,只有有钱人、有身份的人才有可能使用,价格昂贵,普通人也买不起;再后来这个东西越来越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心里,很多大老板,会客吃饭时手机先从提包里拿出来,放在饭桌上,一桌人的动作简单,但是非常吸引眼球,手机即时尚又阔气,一圈手机放在桌面上,身份高下立见分晓,给商业谈判增加不少心理效果。这时使用手机不少人最短几个月就更换一部,的确是太快了。本人最早一部手机是西门子的,后来是一个三星小巧翻盖的,这时可以打几个字发短信了。再后来换了摩托罗拉翻盖的,可以打几十个字,可以拍照或九秒摄像了。再后来又换了三星的智能手机,可以登录网页了,再后来换了苹果开始了微信生活。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比较一下,我更换的频率应该属于比较慢的。我有一个理解,永远不追最新的,一来是买不起最新的;二来也觉得不划算,买个新的,没几天就又出来更新的了,几个月前还很贵的,已经便宜了很多;三是使用性能并不算太落伍,完全够用。总结起来,手机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内存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复杂。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电脑越来越小,电话越来越大,体型上两个东西就越来越接近,会不会有一天两个东西变成了一个呢?一想到这里本人突然激动了,一旦合并了这个东西会怎么样?日常,我们用电脑要找到屋子,找到桌子,坐在桌前;有了这个东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掏出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人们该如何学习,如何计算生意,如何筹划管理,如何消费?如何娱乐?从2005年开始,我记录我的观察和对未来的种种推测,八年后集结成了《数字读物论》,那里详细记录了我的分析和推测。目前看,所有这些分析预测都说对了,而且得到了国家最高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提出了划时代的观点“、”史无前例的对新媒体进行了学理界定“,”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未来的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将产生深刻影响“。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那的确是一个逐渐演进变化的过程,相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并不漫长,但是一点一点的逐渐增效变化的过程,确实模糊了其功能性质的逐渐出现的差异和区别,更模糊了正在逐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出现的本质性能的剥离:人媒可以互动了。

传统媒体无论多么先进,永远都只是信息单向传播,即使到了计算机时代,过渡性媒体实现了联网,也还只是实现了在桌子上可以联网,实现守着桌子的人和媒体的即时反馈互动;没有桌子,及时反馈也就停止了。这说明:没有智能手机的终端移动通讯技术,从桌联网距离人联网还有一步之遥,人和媒体之间的即时互动反馈只是进入了过渡情境。这种过渡真实的情境是传统移动电话(移动无绳电话)还有很大比例的人在使用,低配置智能手机和高配智能手机同时也在使用,直到30G以上内存手机占到较大比例,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才算有了确实的社会基础市场条件。这个比例按照国外报道2020年智能手机全球达到70%推算,中国目前恐怕已经达到70%以上,毕竟落后地区人口基数是不容忽视的。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2.新媒体出现是一个相对时间短暂的过程,体制内科研整合力量来不及透彻的总结归纳

说它时间相对短暂,是因为一来每部手机使用没有多长时间,二来一共也没有几十年。我是在2000年家父病重,需要经常跑医院,为了联系方便,才买了手机。在国外的姐姐不能回国照顾父亲,赞助了一千元,我凑到一千五百元买了第一部手机。到今天也不过十八年。但是手机更换的太快了,我的手机没用几天,身边很多人都换新的了,虽然没有人笑话我的手机陈旧,但是掏出来拿在手里,看看别人掏出来的东西,当众一对比:的确自己的太差了。不过,我倒不太在乎这个场景,旧手机并不妨碍使用。而且就是这么守旧寒酸,十年时间还是更换了这么多。十年光景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其实是个短暂的过程,但是相对于可以听声写字的媒体、同时可以摄影录像的工具、同时可以登录网站收集信息,甚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言,这个过程就太短暂了。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从出现数字产品,到普及智能手机这个过程一共没有二十年,要知道一部智能手机的背后会有多少相关的产业同时诞生,有多少新兴的相关软硬件产品、相关企业也迅速产生,有多少从来没有过的商业模式在惨烈的淘汰过程中流传,人和媒体的互动是要传播信息和搜索信息,那么,信息从哪来?马云们今天的成功令无数人羡慕,殊不知,那是经过了多少失败,积累了多少教训,动摇了多少回信念,才走到了今天。中国今天经济体的成长有哪些不是和这个过程相关的。一个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竟然引起国家、世界发生这么大的变革,尤其中国的变化,最近这三十年的变化,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预言学家都没有预测成功,一个通讯工具的技术更新竟然可以如何剧烈的改变世界。那么,他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也正是因为时间短暂,学术界体制内还无法很快从现有的学科体系中诞生出相关学科,还无法形成体制内专业团队进一步生产出相关的学科知识,以至于前几年想找到一个大数据院校或者大数据专家都无处寻找。因为大学现有学科专业名录里根本就没有“大数据”这个词。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数字读物论》谈到的“即时反馈‘这个概念是来自于管理学的管理文书相关理论,管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管理指令下达后,需要随时观察执行的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指令,令其更加符合完成任务的要求,因此反馈越快越好,如能即时反馈那才是最合适的,也正因为如此,管理软件ERP很快率先进入工业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保证企业生产管理实现信息传播的即时反馈。只有这样,管理才能实现通过别人把事情做好,否则管理者只能事事亲力亲为,也就没有了管理。教育学也讲到教学效果的反馈,老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老师要练好教学过程控制的基本功,以保证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保持互动。但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教学效果的反馈只能依靠传统的考试,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传播学进入二十世纪末期,互联网有了移动终端,冲击了新闻广告业的基础业务生存。至今狼狈不堪。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但是管理学、教育学很难进入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内容,那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需求也就无法进入网络体制的学术世界。而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更难了解和深入观察互联网络传播理论的发展。于是,新媒体传播学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无法很快进入回应新媒体传播现象的理论建设。《数字读物论》虽然在2013年底正式出版于国家最高等级学术出版单位,但是图书的发行市场并未能令他进入国家教育的信息传播系统,只能在社会上呈自然流传状态,缓慢传播。因此,时间的短暂、知识生产的短暂、知识传播的短暂等等,各种短暂导致了今天的理论生产的现状。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3.体制内当代人无法清晰俯瞰回顾传统媒体更新换代的过程

作为当代人,我们沉浸在手机不断更新的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几十年中的巨大的新媒体变革占据了我们几乎全部通讯消费注意力,越来越新奇的传播效果,每一款新手机都能出现全新的功能,每一次比较都能发现全新的惊喜,而且似乎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新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难道不是所有媒体的历史渐变中共同的特性吗?当代人真的被这种渐变的过程,牵绊住了思考观察的注意力,不少学者专门撰文,不少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学者,包括著名的计算机汉字打字字型创造者所在的公司,不少企业行家都在观察、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人类媒体的技术总体究竟有了哪些变革?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如果凝聚目光,纵览千年媒介历史,我们并不难发现:媒体的所有更新换代的过程都有着似曾相识的特征。但是什么人才会去专门的想这个事情呢?生产者关注的是新材料新技术,还有多少可以改进媒体性能,可以用来赚钱;使用者关注的是新手机的性价比,又有了哪种最新的功能样式的手机更便宜好用;经商者关注的是市场需求,采购来的每一批商品,如何能迅速达到收益的高峰;学者关注的是传播学已经上百年了,所有的观点理论并没有完全失效,虽然有些现象解释不了,但是很多现象还是解释的很清晰,并不矛盾的,尤其那些看起来新媒体也有的五大特性:1.视觉效果的炫酷性、2.学习操作的简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传播渗透的递增性、5. 媒体类型的灵活性。前人并没有留下更多的观点方法,我们也没有更多的理论跨界见识,体制内的理论界对媒体技术的发展难以形成最新的回应。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因此,当代人面对新媒体不断出新的时刻,更多的只是陷入了对其现象的观察,本人有文专门总结了《十年来新媒体概念解读的观点总汇》。我们发现,人们在不断总结各种现象:新闻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管理现象,甚至军事现象。甚至美国著名大数据专家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旗帜鲜明的亮出他描述新媒体大数据的三个观点: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个观点目前很多人还没来的及思考其对还是错,但是只感觉它似乎描绘了一个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信息数据确实出现了更多、更杂、更好的现象。尽管这位美国大数据词汇创造者似乎已经成了权威帝王级解读人,著作使用的关键词语却都是科学研究成果规范表述最忌讳的副词和形容词,比如“更、多、杂、好”,这些词本身内涵外延的定性、定量性难以量化凝结,但是这没有挡住我们国家社会各界风起云涌的学习热潮,大家纷纷仿效创造新词。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最近几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几乎所有的IT企业家或者和网络有关的社会组织领导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对新媒体做出了种种新奇、新颖、新锐的解读。而且在总结过程中使用新闻艺术语言居多“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作为国家机关则使用行政语言居多“互联网+”,民间百姓少数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使用宗教语言。本人则选择了学理语言,本人认为:只有学理语言才最方便说清楚,是人和媒体互动导致了公众信息传播效果即时反馈,出现了最新的传播学上的新现象,必须总结相应的理论。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之所以人们坚持习惯性想到这五个新媒体特征:1.视觉效果的炫酷性、2.学习操作的简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传播渗透的递增性、5. 媒体类型的灵活性,其实施恩伯格的概括是有道理的,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这些特征上都实现了“更”“多、杂、好”,让人看起来确实不同了。但是别忘记了,钟鼎文是甲骨文的新媒体,符合更多杂好;活字印刷是甲骨文的新媒体,也符合更多杂好;激光照排是铅字印刷的新媒体,更符合更多杂好。他们每一代之间都是有区别的,但是和今天的新媒体比较,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都没有实现人和媒体的互动。

二是为什么传播学无法解释即时反馈

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媒体无非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这些媒体,没有一个可以即时反馈。过渡性的媒体是计算机互联网络,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又有了互联网,网络的出现信息的传播已经非常接近即时反馈,但是还差最后一步,就是智能通讯的移动终端技术。有了互联网实际上实现的是桌联网,只有有了智能手机时才真正出现了人联网。因为即使是无绳电话可以移动,没有和电脑合并,人联网的效果还没有真正出现,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通话,并不能真正进入互联网可以任意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状态。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1.即时反馈确实不是传统媒体的性能

传统媒体最关键的传播功能,传播学总结的很系统,从种类上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传播效果上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有知识沟现象、有沉默螺旋、还有实用满足、采用扩散、传播有限、说服一致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除了也具有这些特性意外,最关键的差别就是:使用新媒体的个人和媒体可以在网络上互动了。传播学从传播历史角度俯瞰过所有的媒体,但是最多的还是平面媒体,后期同时出现了光影图片视频混合媒体,因此人和媒体的互动仍然是理论无法覆盖的。而且,传播学教材尽管总结了所有的传播现象,甚至传播要素中传者和授者的传播反馈角色互换都说到了,也就是说,传播者可以变成授传者,授传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这是一种反馈决定的现象。但是始终没有说到即时反馈,毕竟是有了计算机网络之后,个人才可以人人发布信息,形成了个人与其他多个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因此,即时反馈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的事情,但是传播学理论发展到此停住了。互联网的发展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传播效果真的日新月异,眼花缭乱,但是不是即时,人们忽略了这是个真正的本质现象。这个现象有别于任何一次媒体技术的历史变革,历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没有出现过即时反馈。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占据了大部分历史的平面媒体,其实每一代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有些重在材料易得上,比如甲骨和钟鼎的变化,获得甲骨需要狩猎,一个动物可用于写文章的骨头数量很有限,动物的生长认为难以控制,但是钟鼎是可以根据需要铸造的;后边活版印刷也是,技术上的进步带来了印刷品的数量更容易提高,诗词歌赋就有了发展的媒体空间。但是无论如何那五个特征只在程度上提升,并没有跳出这些范畴。可见,只有人媒互动引起即时反馈才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差异特征所在。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2.桌联网抹杀了即时反馈的传播学特征

人们还会纠结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是不是即时反馈的传播学特征。即时反馈作为一个传播效果,其实,在实现了局域网时已经实现了,但是别忘了那可不是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那只是局域网络内个人与多个人之间专业信息传播的即时反馈,而只有智能移动通讯终端出现,电脑和电话实现了真正的合并,桌联网真正变成了人联网,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才有了可能。所以桌联网只是局部信息传播的即时反馈,无形中却抹杀了新媒体作为传播学发展的最新变化。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的确,很多学者看到了这个变化,意识到这个变化将改变世界,但是难以进一步提炼阐述这个变化的具体内容,原因就在于桌联网和人联网的区别难以厘清。学界也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没有人联网的时代,也就看不出桌联网的价值,人们认为桌联网已经够先进,够方便,够炫酷了,尽管人联网在一点点演进,人们也没办法跳出观察桌联网效果的思维模式。只好继续陷入五个特征去验证,把更加提升了原有的效果当作了特点本身。殊不知每一代媒体的进步效果都不完全一样,都有某种提升,但是只有这一次,出现了完全不同几个千年媒体变化特性范畴的差异。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3.理论总是走在实践的后边

我们国家的理论建设有一个特定的国家建设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施行了多年,总体看可以叫做条块分割,条上有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教育、科技、军事等;块上有党中央国务院、各个省市、自治区、科研院所。建国以来这个体制发挥了无以伦比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国家理论科技资源的建设分配高效的计划性。支撑了改革开放科学技术迅速储备、放大和迅速成长。但是多先进的体制也会有缺欠,全新理论建设一旦脱离这个体制,就很难得到必要的扶持和鼓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不断出现体制外科学家受到冷落的事件,国家的学科目录限制了很多全新学科的成长。几年前全中国找不到真正的大数据专家,因为学科目录里没有大数据这个名词。对于国家来说,真的很难鉴别、扶持和鼓励这些体制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所以商业机制成了体制外科研成果的最大鼓励机制。国家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尝试保护科学研究的成果得到真正的支持。但是目前看自然科学实用新型的应用技术的市场化卓有成效。而社会科学学理成果就难以得到很好的鉴别和鼓励,甚至即使得到了体制内的承认,由于应用环节处在体制外,传播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针对《数字读物论》这个著作,有人建议进入大学授课体系,大学授课体制非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如何影响得了学校学科教学建设。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而关键是体制内最大的问题:条块分割造成的跨界发展出现了巨大的瓶颈。目前,我们国家科研政策上鼓励跨界研究,但是跨界开发,跨界推广新技术出现了很大的阻滞。按照原来的计划体制,所有的科研立题都是经过相关体制内专业科学家论证价值意义,得到首肯后,也就是国家看到体制内专家的认可签字后,科研人员才会得到科研经费。各个学科之间相互隔绝,难以交融,形成了我国高校科技暴政、学术霸权的传说,体制外个人研究成果从课题启动开始,就是困难重重,更别提课题成果得到专家认可论证通过了。体制外学术理论的发展真的是难上加难。新媒体大数据是典型的新学科,想进入体制内实现理论发展正在经受巨大的困扰。最近(2019年初)本市不少高校开始了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很多学校把大数据专业设在其中。大数据从概念上是包含了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应该包涵了大数据。真的是一笔糊涂账。现实是软件专家一般喜欢人工智能这个词;经济学家或许更喜欢大数据这个词,毕竟所有的数据最后都能产生经济效益。谁来协调软件专家和经济管理学家的认知协作,成了各个高校领导最困难的管理工作内容。实际上更困难的事情是:原有体制内并没有相关大数据专家,只能沿用原有专家队伍,强行推动大数据研究工作,没有项目经费覆盖,必须沿用原有经费划拨体制强行塞入大数据项目经费,按照原有标准如何测算,如何考核,何如结项,二者如何融合?恐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是人媒互动究竟是怎么归为新媒体特性的

人和媒体可以互动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承认它,后边的公众信息传播效果反馈模式就说得通;不承认它,后边说的再热闹也没用。那么学理语言应该如何阐述呢?我们认为是三大技术应用实现了人和媒体可以在传播公众信息上产生互动。三大技术分别是:数字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智能通讯终端技术。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1.数字技术支撑了多种媒体的混合,电影电视已经混合了多种媒体

众所周知,数字技术是多种媒体出现的关键技术要素,虽然电影电视早就实现了混合媒体表现推动故事情节变化,外行人无法了解的是,最早胶片电影编辑长长的胶片,剪辑起来其实异常吃力,反复倒转胶片轮盘,才能找准胶片帧点,人们管它叫线性编辑,类似长长的一根线,每一段剪断衔接都要从头倒转。但是进入数字技术就不同了,只要知道时间点,可以立即找到影片的帧点,人们管这叫非线性编辑。不仅视频编辑提高了技术普及的效率,所有人都可以很简便的掌握编辑视频技术,随便什么人,一台电脑就可以编辑影片。不像过去,需要一大堆专用设备才能编辑胶片。图片就更是如此了,动画片制作,图像的特技处理,数字技术都提供了很好的效能。电影魔幻故事上哪去找魔幻环境,只能人工制造,数字技术可以抠像,把环境和人分别拍摄,从容合成,做到天衣无缝,进入过电影制作环境的人都知道,数字技术非常神奇。除此之外,工业生产的制图技术,数字技术也大大提高了铸造加工,制图生产等工作效率。工业商业农业有了数字技术都出现了重大的技术更新。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数字技术的优势,在视觉效果上仿真度之高,操作控制上之简便,极大的刺激了电影电视的生产,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真金白银的投身其中。数字技术降低了操作技术门槛,更多的人可以使用这些技术,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工商农业,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的改进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2.大型数据库支撑了新媒体对数据量的智能特征的要求,电脑联网整合了海量信息搜集功能

熟悉的人都知道,单纯把数字技术拿它来界定新媒体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无论电影电视多么炫酷,多么好看,多么吸引人,观看电影电视的人不能和电影屏幕或电视机产生互动,这是千真万确的。电影电视,尤其现在的网络电视可以点播节目,庞大的节目资源提供给消费者选择。看起来已经有了互动的影子,但是和电脑网络比较,网络电视仅仅是简单检索性质的互动,所有节目已经制作完成,实际是静态放在哪里提供给大家被选择而已。网络电视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动作。因此算不上人媒互动的动。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因为网络电视出现,依靠的是固定成型的节目检索,和互联网络的强大的信息搜索引擎相比,与网络的信息搜索全新的数据内容的动作对照,不仅是小巫见大巫,数据量也不可同日而语,更是难以相提并论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信息传播性质。我们都知道,如今我们在手机上随意点击一个按键,网络会瞬间启动庞大网络引擎,检索、采集、筛选、整理、传播和展示,一系列动作瞬间完成,瞬间涉及的网站成百上千,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不仅是数字计算机技术展现了强大开发潜力,数据库互联网更是重要的又一部分要素。

这种服务产品,需要专门的技术,包括了跨界的硬件技术和跨界的软件技术。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教育学科的建设正在承受高强度跨学科建设的压力,大型网络数据库的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虚拟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链之一,迅速的健康成长,还是继续扭曲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最为需要继续加大力度的行业焦点。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3.新媒体的三大技术中移动终端的智能通讯是临门一脚的突破,最后实现了人和媒体的互动

人类历史上最早是没有公众信息传播的,因为没有文字、没有媒体技术。产生甲骨文之前,人类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肢体语言或者嗓音口腔发声传播信息,那可是纯粹的自媒体。但是自从有了文字符号便出现了平面媒体,静态信息传播。传播学归纳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等。近代有了报纸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出现,传播种类里也还没有实现公众信息的传播,因为公众只能接受别人传播。即使有了电影电视,人和媒体的互动,比如网络电视仅仅是人通过点击电视遥控器,控制屏幕内容的变化转换,那只是活动的人对静态的电视目录的逐个查询选择,电视节目本身并没有动。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而智能手机点击带动的媒体则是使用特定的软件,通过网络启动网络上相关数据库的联动,所以此动非彼动。手机的小小点击动作,为什么能瞬间启动网络引擎,因为网络上连接着无数的数据库,无数的网站,无数台大大小小的计算机服务器。当我们拿着手机,随时随地随意操作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有多少人正在为我们随意拨动的手指动作造成的信息流动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他们采集了海量的数据,整理好放到网络上,等待我们随时随地点击链接,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手机,实际上无数个企业公司正在提供相应产品服务,为什么大家管它叫云计算,就是像天上的云彩一样,你数不清、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在为我们工作服务。大家都是在虚拟空间里动。

没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媒互动,也就没有公众自助传播信息,所谓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也就没有公众信息传播的预制代理产业,只有这个逻辑链条才形成了完整新媒体理论体系,保证了新媒体学理体系建设的完整科学。这是三大技术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要素。没有这个技术,媒体再新也称不上是新媒体。


为什么新媒体特征只是即时反馈


总之,和传统媒体相比,五大特征是他们共同的功能特性,属于新媒体独有的特点只能说是,出现了人媒互动,毕竟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公众信息传播的人媒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