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蒼蠅不叮無縫蛋

戰國後期的對抗,其實主要就集中在秦國和趙國之間,趙國亡了,其他國家沒太強的抵抗能力。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才七八年時間。而趙國從長平之戰到滅亡,還抵抗了三四十年呢。

在這場關鍵的對抗中,趙國發生過兩次腦殘的事,一次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用趙括代替廉頗,結果慘烈,國中精壯死傷過半。另一次是殺李牧,更是“李牧死、趙國亡”。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兩次都是秦國用了反間計。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此明顯的反間計能屢屢對趙國奏效?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反間計能奏效,一般不是靠計謀多高明,而是充分利用對方已有的嫌隙,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而趙國這個縫在趙國建立之初就埋下了。

趙鞅的野望

趙家原先是晉國的大夫之一,三家分晉之後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成了諸侯。趙鞅是《趙氏孤兒》的主角趙武的孫子,當時晉國公族已經衰落,六家卿大夫掌控了晉,這位趙鞅就是六卿之一。他是個野心家,和中行寅用鐵鑄刑鼎,把範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這本應是晉頃公的權限,所以孔子就發出了“晉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嘆。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這個野心家在挑選接班人時候,挑了個妾的兒子毋恤,這個妾還是個翟人,翟人是北方的族群,華夏文化圈的人不太把他們當人看。選他的原因就是看重這個兒子是個心狠手辣之輩,且能隱忍,還和自己一樣有野心。選他之前還做了個測試:

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於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

趙鞅此時就在惦記這個“代”,雖然他的繼承人如他所願獲得了代地,卻也埋下了趙最終滅亡的禍根。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此子類我”

趙鞅選的接班人毋恤不負乃父重望,做成了兩件大事。一件就是三家分晉,智伯勢大的時候沒有慫,被智伯攻擊時候也挺住了,終於從周天子那裡拿到了名分。

另一件就是吞併了代地,用的方式很有港片風采。代地的王娶了毋恤的姐姐,一家人自然有聚會的時候。這一次毋恤就在夏屋山這裡請代王來喝酒,推杯換盞之間,毋恤突然操起勺子刺死了代王,埋伏的刀斧手把隨從也砍個精光。接下來就是發兵攻佔代國。他姐姐被他氣自殺了。

就這麼個人,地位穩固後,倒特別講究禮法。和某些當年是反對傳統的急先鋒現在又要子曰詩云的人,一樣一樣的。

趙國的二象性

光學歷史上有個理論叫波粒二象性,說 光既有波的屬性也有粒子的屬性。對趙國來說,也有二象性,一象是原先晉國分出來的貴族,我們稱之為趙,另一象是代地,簡稱代。代地是通過這種方式佔來的,可想而知代人對邯鄲的趙國貴族的看法。


本來,趙國貴族可能也不太在乎代地人的看法,就當作殖民地,就做你們主子咋啦?但是,隨著戰國時期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暴力活動越來越升級,代地的作用就越來越大了了。為什麼呢?因為代地胡漢雜處,這樣的地方的人能打。並且代地還產寶貴的馬和騎兵。雖然在當時騎兵還不像中世紀那樣唱主角,但在戰場上有騎兵的一方要比沒有騎兵的一方機動性強得多,指揮官的選擇面也大的多。不管是亞歷山大還是後來的羅馬人、迦太基人,這些能打的部隊都必須配備優秀的騎兵。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你無法命令對你心壞敵意的人在戰場上效死力,只能通過拉攏的讓對方為你效命。這就要求邯鄲的人必須重新評估和代地的關係。

虎頭蛇尾的“胡服騎射”

到了趙武靈王趙雍這裡,重新建設和代地的關係,於是就有了“胡服騎射”的說法。這個名詞挺誤導人的,本來就有戎服,把戎服改一改,哪裡就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論?騎射更不用說了,好用幹嘛不用,還非要用戰車嗎?

這件事的關鍵是趙雍打算讓代地的人更多的參與進趙國的統治核心,借他們的武力增強趙國競爭力。然而趙國貴族又怎麼可能願意呢?

於是就有了後面的繼承人紛爭,大兒子趙章是軍隊裡的,代地的人較為擁護,小兒子趙何長於邯鄲,原貴族擁護。結果是趙雍在一個君主的黃金年齡讓位給小兒子趙何,自己做主父,專心經營他心心念唸的代地,為了從代地饒過去攻擊秦國的偉大目標而奮鬥。

悲劇的是,繼承人紛爭還沒結束,再一次爆發的時候就是沙丘之亂。當趙章兵變失敗後,他逃到了沙丘找趙雍,趙雍接納了他。如果真像史記記載的那樣,趙雍是因為愛吳娃這個死了很久的人所以才把趙何立為國君,這裡就沒法解釋他為什麼還是這麼愛趙章。分明是他倆的感情其實不錯,但是迫不得已必須傳給趙何。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這件事以趙武靈王父子一起被殺結束。抬高代地政治地位的計劃延遲了。

破裂的趙國

趙武靈王父子實質上就是代地的政治代言人,被謀殺後,邯鄲和代地的裂隙更大了。這件事秦國肯定清清楚楚,不然不會屢屢用間。

長平之戰時候,很多人分析了很多趙括代廉頗的理由,但沒見到人從趙國內部裂隙來分析的,也是因為缺少資料,只能靠猜測。趙括毫無疑問是邯鄲這邊的人,他的父親趙奢原先在燕國帶過兵打過仗,後來在趙國閼與之戰中成名。廉頗缺乏資料,但在軍中日久,想必很得代人的心。後世多分析趙國國力不足,所以要速戰速決,派趙括去就是為了速戰。然而這場仗對峙了快兩年,趙國距離要近得多,就算秦國國力強,趙國也不見得更難忍受。猜測更多是害怕廉頗擁軍自重,因為軍中始終是存在一大批代地的人,他們對邯鄲的貴族不滿。

李牧記錄比較詳細,他確鑿就是來自於代地,在代地抗擊匈奴中建立了威望,之後一次次擊敗秦國,想必他的手下大量都是代地的老部下。這樣的一個人,邯鄲君臣怎麼能放心?所以秦國再一次用間,邯鄲君臣的恐懼戰勝了理性,李牧成了犧牲品。

秦國的反間計為何對趙國屢屢奏效?

趙國的問題就是搞政治的那幫人和軍隊不是一夥人,流血的人沒有政治權力,有統治權的人又不願意且沒能力去打仗。這種不協調被秦人屢次利用。


這種不協調在後世成了常態,安祿山為什麼一定要造反?他不造反他就要被玩政治的人給搞死了,只能造反。宋明的將領更是一直活在中央文官的陰影裡,毛文龍這麼重要的人,說砍就砍了,還屁事沒有。所以,宋明被欺負屬於活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