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電影逆襲視頻類網站的機會點在哪裡?

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學院】,BAT實戰派產品總監手把手系統帶你學產品、學運營。

這年頭,大家應該都知道雙邊市場的意思吧?這個概念在《平臺戰略》和《源創新》裡面被講得透透的了。雙邊市場有個基本要求是:兩邊的參與方都足夠小,足夠多,且足夠分散。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淘寶。他的兩邊,買家和賣家,都足夠小,足夠多,足夠分散。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上說,就是淘寶有足夠的話語權。但是,視頻網站為何至今泥足深陷呢?

猫眼电影逆袭视频类网站的机会点在哪里?

雖然它也擁有小多散的用戶一端,但它在賣家端,幾乎沒有話語權。片源供給方,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足夠大,足夠少,且足夠集中。

這導致視頻網站,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且還容易造成多家哄搶虛抬價格的現象。

看上去很光鮮靚麗的視頻網站們,其實完全靠這個美好的時代和乾爹的輸血活著,老大優酷土豆都始終掙扎在盈利與虧損的邊緣。

賣方想的是,是你們求著我,我就看誰出錢多,你們去搶破頭吧。優酷啊愛奇藝啊樂視啊,都是靠錢撐著,沒一家能盈利。

誰敢先盈利啊?

這是一個“誰先盈利誰就輸了”的時代。

所以呢,他們要大力發展自制劇,因為自制劇這種小團隊小成本製作,他們還可以有話語權啊。

但是呢,看看曉說,萬萬沒想到等等,好像控制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啊,各個平臺都在重金挖你的人你的節目啊。

為什麼我覺得以貓眼電影為代表的在線電影售票平臺們能幹死所有視頻網站?因為我覺得它們有話語權,而且這個話語權在不斷擴大。

有個數據,2013年在線電影售票量還只佔總體的8%,2014年已達到45.80%,而在今年3月,在線售票的交易額已經超過了線下的交易額。

王興自己在美團年會上說的是,全國每賣三張電影票,就有一張是從貓眼出的。

一部電影,從開始籌備到最後上映,要涉及到投資方、製片方、發行方、院線等多方的參與。而最終的票房收入也是多方分賬,先從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 3.3% 營業稅。剩下的錢,影院拿走 57% ,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 43% 。

而在線購票網站的登場,改變了影片發行的現狀。

貓眼電影去年與《心花路放》開創了以獨家預售為代表的聯合發行模式;大眾點評成為《失孤》的聯合發行方及獨家官方售票平臺;格瓦拉聯合出品發行《萬物生長》。

這些案例都是在線購票網站對於發行環節話語權的體現。數據顯示,《智取威虎山3D》的票房有一半都來自貓眼電影。

在線購票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分賬生態,在線購票網站開始參與分賬了。

那麼,當有了初步的話語權以後,貓眼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當一部電影從影院下架後,你能不能繼續在貓眼電影上繼續看這部電影的完整版呢?比如給所有買過這部電影電影票的人免費看?

我相信,在電影方面的議價權,貓眼為代表的購票平臺們很快就會超過單純的視頻網站。

因為視頻網站做的,其實是流量生意。這麼多年來,一直夢想用流量獲得用戶做到市場第一後,獲取最終的話語權。哪知用戶根本是沒有忠誠度的,用腳投票,哪裡有好劇就去哪裡,話語權始終在片方手裡。

而貓眼們靠的是實實在在的地面部隊的能力,切入影視領域的供應鏈,拼殺出一條血路,來換取的話語權。

眾所周知,現在的流量生意是越來越貴,且流量的源頭也被BAT和360等少數幾家公司把控著。這麼玩,只能是靠乾爹活著,沒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其實,上面說的話語權,就是議價能力,就是對影視供應鏈進行重構的能力。

在當今這個不管是web端還是移動端,流量都已經分封完畢的時代,要麼靠地面部隊,要麼靠硬件,比如小米,才能突破流量封鎖,衝殺出屬於你自己的一片天地。

話說小米會不會通吃智能硬件領域?這個可以改天單獨聊聊。

回過頭來,你說貓眼只能對電影領域產生些影響嗎?呵呵,Netflix都自己拍了電視劇呢,互聯網領域的跨界太稀鬆平常啦。

美團如果推出自己的視頻類app,或者在貓眼電影app裡強勢插入視頻業務,我不會太吃驚的,總要有互聯網的代表方更深層次地殺入影視領域嘛。

那為什麼我覺得是貓眼能勝出,而不是其他大眾點評格瓦拉微信電影淘寶電影時光網等等呢?

兩個邏輯。首先,大公司派幾個人做一個垂直業務和創業公司自己獨立發展我肯定選創業公司,大公司就是試試,小公司當命來做。

其次,美團的地推能力遠強過其他這方面的創業公司,這個看看點評在整個團購領域如何被美團胖揍就知道了。

不過,由於創業熱和資本熱,相信未來在這個領域還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惡戰上演。

其實吧,我本來覺得這個業務挺適合豆瓣電影做,但無奈人家豆瓣都是高逼格產品經理和算法推薦工程師啊,人家還要討論豆油和私信哪個名字好聽這種重要的人生問題呢米娜桑,哪有空來管你什麼中國電影市場的大蛋糕呢?

(注:此文於2015年3月22日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

#專欄作家#

柳胖胖,個人微信號:leslie0724,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11年起有過兩年O2O創業實戰經驗,現在互聯網金融社區做產品,長期對互聯網產品保持觀察,對商業模式和實戰案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偶爾也會發表出來,最近正在瘋狂健身減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