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性趣全無:是什麼毀掉了他們的愛情?

1

我的諮詢室中,有一對夫妻來訪者,他們在結婚後的第二年找到我,主訴“親密關係”。

他們婚後沒有小孩,也沒有那麼多家庭瑣事。但是,隨著結婚時間越來越長,這對新婚夫婦有一個特別大的困擾:他們感覺,似乎結婚後,荷爾蒙就不再分泌了,對對方再無興趣。

他們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自由戀愛,因相愛而結婚。對彼此沒有欺騙,沒有肉體出軌,也沒有精神出軌。

但是,他們就是對對方提不起興致,性生活頻率一再下降:已經從戀愛時的一週兩三次,降到一週一次,再到一個月一次,到最後,一個月一次都是打卡完成任務。

親一下對方跟吃一塊肉一樣,沒有感覺。

他們因為知道兩性生活對感情和婚姻的重要性,所以找到我,想改善這種情況,更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們有什麼毛病?

2

其實,這對夫妻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他們代表了相當一群人在親密關係上遇到的普遍問題:為什麼結婚後,就沒有結婚前的那股勁兒了呢?

其實不只是結婚。

再往前說:確定戀愛關係後,就沒有兩人在確定戀愛關係前、曖昧不清時彼此試探來得更有情感張力。

當兩人戀情尚未確定,正處在積聚能量不斷升溫的過程中,一個短信都能激動半天,晚上躲在被窩裡反覆地看和對方的聊天記錄,樂此不疲,就跟神經病一樣。

其實,心理學上,這個階段的戀愛,就可以被稱之為一種“暫時性的精神失常”。

正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來。

3

蔡康永曾說,男人在結婚之後,就變得懶得再哄女人了。

塗磊也曾說,男人是獵人,女人是獵物,結婚後,獵人使命達成,成功獵到獵物,可以休息了。


結婚後性趣全無:是什麼毀掉了他們的愛情?



《非誠勿擾》中曾有一位男嘉賓,在說出下面一段話之後,被女生集體滅了燈:男人談戀愛,是一個興趣、精力和關注度逐漸降低的過程;女人談戀愛,是一個伴隨依賴,對對方的情感逐漸上升的過程。所以,女性要對男性有心理準備。

聽到“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一笑置之的,八成都是未婚的人;已婚的人聽到這句話,心裡絕對會是一聲嘆息。

4

更多的婚後失去激情的表現,更像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還習以為常。

最常見的就是“愛情”變“親情”

而且,這種情況還有更廣泛的合理化藉口:似乎結婚後,“愛情”本來就是要變成“親情”的,這再正常不過,情侶變成家人,關係更近一步,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愛情”變“親情”,絕對不是什麼“關係更近了一步”,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遞進關係。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情。

親情並非不好,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變親情啊,想象一下:年紀輕輕,你說你的生命中已經沒有愛情了?這怎麼能忍受?

生命的原動力都失去了一半。

那麼,我們的愛情呢?婚姻是怎麼毀掉了我們的愛情的?

5

從心理學上講:愛情和婚姻,是完全的兩回事。

婚姻是三元層面的,指向規則;

愛情是二元層面的,指向戀人。

比如,有的人戀愛可以談得轟轟烈烈,但本人卻並不適合攜手走入婚姻;

再比如,封建社會,男女結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前都沒見過,更沒愛情,但是,門當戶對、知根知底,這樣的,結婚後,通過磨合,竟然能相處得不錯。

6

三元層面指向規則,規則會帶來身份,身份會產生焦慮。而同時,二元和三元層面,本身就是衝突的。

比如,當走入婚姻的兩個人,本來的男孩,有了丈夫的身份,本來的女孩,有了妻子的身份,這是我們在婚姻中獲得的第一個身份;

同時,你們還獲得了女婿、兒媳婦的身份;

有了孩子,你們還會獲得父親、母親的身份……

結婚後性趣全無:是什麼毀掉了他們的愛情?


每一個身份,都帶有這個身份相關的規則與責任。而這些,都會限制、佔據以及不斷修正你原本僅有的愛人的身份。

既然,多重身份本身,就已經擠壓了你愛情的空間,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不能夠保持好幾個身份同時存在,再讓一些身份搞到自己顧此失彼,讓單一身份佔據自己過多的空間,那麼,愛情就更無處安置了。

這裡,更常見的是:女性做了媽媽,就會讓媽媽的身份佔據自己的絕大部分。

塗磊曾經說:中國的女人只有“女兒性”和“母性”,沒有“妻性”。這就是妻子的身份保有得不夠好的一種體現。

7

婚姻中的“規則”還體現在:家庭本身更像是一個龐大的、互相協作來運作的大型機械。

我們必須按照規則,嚴絲合縫地去運作:老公要掙錢、要應酬;妻子要掙錢、要生孩子、要照顧家庭成員等。

轉化作每天的日常安排,就是每天我們按時起床,妻子、老公都按照自己的身份和既定的任務規則開始“各自”高速地旋轉起來:該做飯的做飯,該上班的上班,每天跟打仗一樣。

我們不需要愛情,甚至不需要交流,按照統一的既定規則,運作得好,才是家庭最大的成功。


8


婚姻也是反人性的。

人性是自由的,會見異思遷,會喜新厭舊。

婚姻是有包括道德、法律、社會文化等各種約束的:

比如,社會規則是有“結婚證”這個東西,還有“一夫一妻”這個制度。

這就是規則。

因為這個規則,你能看到,有多少人:

結婚後,有了孩子,雖然感情一般,但是,但凡能將就,就將就過了;

結婚後,無論是過了印度心理學派關於兩性說法的五年窗口期,還是傳統說的七年之癢,還是十年、還是二十年,不相愛了的人,大有人在,領了證,就這樣吧,離婚涉及到贍養問題、財產分割、子女歸屬,實在太麻煩;

更多的人說:如果談戀愛,早就跟TA分手了,但是結婚了,總不能馬上離婚,總要試圖調和和改變……

這就是規則和人性,是完全兩回事。

所以,《奇葩說》裡,經濟學家薛教授說:理論上,你結婚的人,基本上一定不是最適合你的人。你遇到的人,一定是在彼此都適合結婚的時候,碰到了而已,是一種偶然。

所以,理論上,你完全有不止一次的可能性,遇到一個更適合你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談很多次戀愛的原因。

但是,如果結婚也都那樣做,不僅是生活就亂了,而是社會就亂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也會蒙受實際損失。

所以,我們需要規則來規範起來,婚姻是社會制度的產物,是基於規則的產物。

所以,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完全讓愛情和人性自己做主。


9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就應該在婚後,非常有意識地保有自己愛人的身份。

無論你是不是一位爸爸或者媽媽,是不是位高權重的領導,是不是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想要持續保有愛情,你要時刻記得,你是TA的愛人,讓自己回到愛人的位置。

並且,在各個身份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誰都想擁有童話故事裡所有愛情故事浪漫的結局。

雖然理論冰冷至此,但是,擁有一段美麗的愛情和一個幸福的婚姻,並非遙不可及。

即便有的生活真相,並不那麼美麗,而是否能過上我們理想的生活,最終的決策權並不在任何人手裡,除了你自己。

接受真相,需要勇氣;過好生活,需要高度的自我覺知,以及智慧。

願你有一段幸福美滿的愛情,也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


如果想獲取更多的挽回乾貨,私信回覆:資料。即可獲取小編整理的全套專業情感導師答疑視頻與相關學習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