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比婚房更重要的是什麼?

結婚,比婚房更重要的是什麼?

1

女友簡寧新婚才半年多,就感覺過不下去了。

簡寧和老公是經人介紹認識的,當時感覺對方為人不錯,家裡條件也可以,談了一年多戀愛,就順理成章結婚了。

婚後,和公婆住在一起了,簡寧才感覺家裡氣氛很壓抑。婆婆大包大攬著家務,對公公充滿怨念。而公公則顯得相當高冷,屬於醬油瓶子倒了都不屑扶的那種大爺。婆婆跟公公經常冷戰。

簡寧老公在婚後也突然像換了一個人,不但變懶了,而且對簡寧不那麼緊張了。前晚,簡寧牙痛舊患突然發作,疼得想哭。老公被吵醒後只拿了藥給她,隨便安慰了兩句,接著“不經意”就提起他明天要見VIP客戶的事。簡寧心知肚明,但仍試探:那你先去睡吧,別耽誤事了。不料,老公還真的丟下她,一個人去書房睡了。簡寧疼得呻吟聲聲眼淚直流,他裝睡當沒聽聞。

“其實,他是懶得陪我,我算是看清楚了。”簡寧無奈地嘆息。“這些時日,我都心灰意冷了,他跟他爸簡直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自私,涼薄,難怪婆婆會變成怨婦。”

《瓦爾登湖》一文寫道: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或者舒適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後才是情感的溫暖。”

如果一個妻子,連老公基本的溫暖關懷都無法擁有,還有什麼值得留戀?

簡寧很鬱悶:

“我要是在婚前多留點心眼,早曉得他父母是這樣一對冷戰了半輩子的失和夫妻,只是為了孩子勉強維繫著名存實亡的婚姻,我可能不會那麼快跟他結婚,畢竟我老公受他們的影響還是比較多的。”

找伴侶,一定要先看看他/她的爸媽,細心留意他們的面相談吐以及相處方式,因為很多時候,原生家庭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子女們日後處理婚姻關係的基礎藍本。

父母以什麼樣的情感形式共存,會影響著子女未來家庭的溝通格局、交流技巧。

結婚,比婚房更重要的是什麼?

2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汀曾說過:“婚姻,只考慮家境是荒謬的;不考慮家境是愚蠢的。”

雖然犀利,但確是真知灼見。

大程娶了個小鳥依人的嬌妻,我們都好生羨慕。

可是幾年後,大程卻經常苦笑說他有兩個“女兒”——一個33歲,他老婆;一個5歲,他真正的女兒。

因為他老婆太依賴他了,啥事都不愛操心,而且膽小怕事毫無主見,什麼都要大程拿主意。大到買房買車,孩子入學,小到繳納水電費和置辦年貨等活兒,若沒有大程“主持大局”,勢必會不太穩妥。

這些年,大程要操心公司生意,也要勞心家事,心力交瘁。為此,他也沒少跟老婆吵架,一吵架,老婆就哭得梨花帶雨的,說他老欺負女人,鬧心得很。

大程當初選擇了妻子,是因為她性情溫順,在家非常聽父母的話。

沒想到,這些優點到了婚後卻凸顯出另一面的缺陷:依賴性強,沒擔當。

其實,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戀愛之初,大程到老婆家時,就留意到岳父把岳母照顧得過於妥帖了——岳母連個米飯都煮不好,有點小病小痛,岳父會拿藥端水送到她面前。

另一方面,岳父非常強勢,家裡人都必須“臣服”於他,包括岳母。比如,大程他們結婚時,婚宴菜譜都得由岳父敲定,岳母稍有異議,他就會大發雷霆。

大程老婆自幼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什麼事都由父親安排打點好了,父母“男強女弱”的關係格局,也自然投射到她心裡。久而久之,她也變得人格不獨立,讓大程倍感“心累”。

父母如何看待彼此、評價彼此,早就像烙印一樣潛移默化刻進了孩子的腦海裡,在孩子長大擇偶成家時,就會不經意地以同樣的態度和方式與伴侶相處。

結婚,比婚房更重要的是什麼?

3

《中國式相親》裡有一對父母讓我瞠目結舌。

母親提到了一個細節:兒子的內褲都是由她洗的。然後父親無比贊同:

“男人這個手啊,是比較金貴的,他的手是專門拿來抓錢的。”

母親接著補充:

“所以需要找一個好兒媳婦,回家給我兒子洗內褲。”

他們家是從大清穿越過來的,還以為是活在父權夫權的社會體系之中?從這對父母的表現可以發覺一些端倪:在他們家,女人都是不太“金貴”的,處於一個比較附屬的地位。

在這樣一對父母“薰陶”下的男生,他的待妻之道,真的是不好判斷。你敢說,在經營婚姻、處理家庭衝突時,他不會部分地複製著父母的溝通方法?遇見來自這樣家庭的男/女朋友,一定要深思而熟慮。

堂妹小菲最近閃婚了,男友才認識不到半年。大家都表示擔心、質疑。

小菲卻很自信。其一,男友人品好,他們感情也好,雙方家庭旗鼓相當。其二,最重要的依據是——她去過男友家很多回,也和男友父母一起出行、遊玩了幾次,從各種細節上可以感受到男友家的氛圍溫和開明,他的父母感情融洽,極少爭執,有矛盾亦會平和地化解。

“我奶奶說,處對象得先看他爹媽。他父母很尊重、體貼對方,他對我也不錯,明顯是有受到他父母的影響。我認為他一定會是個熱愛家庭的好丈夫。”小菲說。

後來,我們見到已為人妻的小菲,總是一副怡然自樂的樣子,看來她“閃”婚“閃”對了。

結婚,比婚房更重要的是什麼?

4

“心靈作家”張德芬說:

看著父母親‘秀恩愛’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想,以後我也要找個像父親或母親一樣的親密愛人。而不夠恩愛的父母,往往會成為反面教材。

那些認為父母之間不存在著真愛的孩子,在成長的耳濡目染之中,對於愛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認知。”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感情的好壞,將給子女未來的“愛商”指數、婚姻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若是父母相敬如賓,尊重且體貼對方,會營造出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無疑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模範作用,讓他懂得愛自己和愛別人。若是父母關係長期不和,素有爭拗,那麼孩子長大後更有可能缺失對婚姻的正確認知。

一個人情感之樹的生長,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土壤。一個人的感情觀,跟他的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婚姻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項重大風投,需要理性謹慎的“風險評估”,才能更好地趨利避害,儘可能讓婚姻走進坦途,讓雙方過得安好。

選擇伴侶,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父母的相處模式,多加斟酌再下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