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末代皇帝溥儀,一個國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多年以來,人們對他的印象,不外乎是他的無能、懦弱。而影片《末代皇帝》則從他的角度,描繪了一個有血有肉,可悲可嘆的角色。他像是一個被關在紫禁城中的傀儡,被封建統治和狼子野心禁錮其中。

107年前的今天,武昌起義爆發,此後,孫中山、黎元洪等革命者不懈推動,清王朝的腐朽政權終被推翻,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辛亥革命

隨著革命的勝利,紫禁城的大門終於被打開,可事實上,溥儀真的走出“監牢”了嗎?這場革命帶來的是什麼?今天,我們就通過這部斬獲奧斯卡9個獎項的電影《末代皇帝》,看看溥儀的一生,探探革命的意義。

一 、開 門!

清朝末年,光緒駕崩。溥儀三歲時便被送上了皇位,從小就自以為擁有一切,在他還沒明白事理時,就走進了文武百官為他打造的幻境中,開始了他被囚禁的一生。自此,他被“困”在紫禁城內。

“開門”這句發自肺腑的吶喊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

影片中,有三處溥儀對“開門”的渴望與呼喊。

第一處是革命結束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帝制雖已廢除,但在紫禁城中,下人和太監們仍然以皇帝的待遇伺候他,直到弟弟溥傑到來,才在孩童的爭執中對他說出:“你已經不是皇上了!”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他爬上屋頂,看見了袁世凱的汽車進宮,近乎崩潰地對下人們喊道:“你們都撒謊!”

時年六歲的他,想要尋求將他帶大的乳孃的撫慰,卻發現乳孃也被轉移出宮。唯一的依戀也被瞬間切斷,溥儀一邊追趕一邊呼喊著乳孃,最終卻還是被擋在了皇城中。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這一次“開門”的失敗,無疑是這位孩童成長的第一課,

革命為他推開了門,讓他看清了一點現實;清王朝的遺老們又關上了這扇門,讓他還未成熟的依賴之心開始得到成長。

第二處,是在溥儀的生母自殺後。他來到宮門口,希望出門探望。彼時,少年的他已經得有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育,嚮往著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而此刻,透過層層守衛,溥儀看見了外面熱鬧的街道,他深感自己已經被困其中,於是向看守們怒喊“開門!”,但天子平日的為所欲為,如今卻已毫無用處。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第三處,發生在幾十年後的偽滿洲國。此時他已換了一處“牢籠”——被仇恨和奢靡衝昏頭腦的他選擇了投靠於日本人,甚至想利用日本人的力量完成自己家族的復仇。然而,他得來的卻是皇家後人被日軍毒殺,妻子婉容精神失常,被強行送進瘋人院的噩耗。

溥儀想攔下妻子,飛奔下樓,追隨到大門。歷史卻再一次上演,硃紅的門再一次被關閉。這一幕對於他來說,已經熟悉得令他害怕。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此刻他才知道,他並不是什麼滿洲國的皇帝,已經淪為日本人傀儡的他,無論怎樣鬥爭,這扇緊閉的大門也不會向他打開。他只能顫抖地對守衛說著:“開門……”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這三次“開門”,對溥儀來說無比重要,是他成長和逐漸醒悟的標誌。而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亦是如此。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退位時的溥儀及其父親

儘管這場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等人竊取,沒有成功建立起新的制度,但它仍然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牢城”中的溥儀,接收到了莊士敦的思想和理念,也想過要掙脫,要改變。國民們、革命者們不也正是如此?這正是思想文明對社會的一次次推動。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辛亥革命口號

而當溥儀因慾望與家仇屈從於日軍後,他便再無回天之力。此時的偽滿洲國外,是團結成軍的國民,為了民族存亡而奮力抵抗,浴血奮戰。

最終,溥儀的“牢門”關緊了,中華民族勝利的“大門”敞開了。

思想,永遠要與勇氣作伴,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二、門開了

貫穿影片的另一條時間線是1959年冬。溥儀被定為戰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毛澤東當時明確提出,對於這類戰犯只能逐步改造,不可簡單處決。因此,他在那裡被改造了三年。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於是,溥儀從起先的自殺被救起,到更換牢房,徹底與原先牢房的清朝遺老脫節,開始自理生活,再到敘述自己的回憶,經過所長耐心地引導和改化,他最終獲得了特赦,成了一個平凡的花匠。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影片的末尾,展示了幾個1967年的街頭畫面:紅衛兵們押送著被批鬥群眾,列成整齊的隊伍,跳起了“忠字舞”……

而這個曾經的皇帝,如今的花匠,也只能在看見看守所所長被押送時,無力地辯解:“他是個好人啊。”結果是必然的,曾經沒有人理他,如今更不會。這是藝術渲染後的歷史,也是對我們的警示。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最後,他獨自去了他曾經的紫禁城,如今共和國的故宮。他曾是那裡的皇帝,而今甚至需要買一張門票才能再次進去。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他又一次坐上了龍椅,卻被一個新時代的紅領巾喝止。為了證明身份,他笑著拿出自己登基時藏在龍椅下的蟈蟈籠送給了孩子。一隻已經有些烏黑髮黃的蟈蟈從籠中爬了出來。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從籠中出來的,不僅是這一隻蟈蟈,也是溥儀自己。到此刻,他終於能徹底放下自己的“皇帝”身份,灑脫面對自己的一身孑然,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個充滿藝術和魔幻氣息的結局,包含著導演慢慢的真情。它表達了對溥儀囹圄半生的同情,也向觀眾傳達了溫情的思考。它提醒著中華文明的後人:勿忘歷史。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而我們的國家真正地打開門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部影片本身已經是最好的回答。

《末代皇帝》成片於1987年,由華裔演員尊龍擔任男一號。而它的導演,卻是一名意大利人: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導演貝託魯奇在拍攝現場

這是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允許,在故宮實地拍攝的故事片。中方全力配合影片的拍攝,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甚至親自上陣,出演了片中的看守所所長。為還原歷史,片方還請來了溥儀的弟弟溥傑等生前與溥儀有過交集的人,擔任歷史顧問。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國門大開,它不僅迎接了西方的藝術家和觀眾,也向西方藝術批評界打開了一扇交流的門。它代表著我們願意講述自己的民族起落,也接納他人對歷史更迭的理性評價。

大門敞開後,《末代皇帝》贏得了世界各地的極高票房和口碑,在歐洲各大影展獲獎無數,並且斬獲奧斯卡9項大獎,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辛亥革命紀念|末代皇帝的“牢門”真的因此而開嗎?

《末代皇帝》世界各地海報

它向世界展現的,不僅是一個人物的傳奇故事,更是將中國複雜紛繁的歷史,和淵源深厚的文化傳遞於眾。中華民族的進步與面貌,也隨著藝術的魅力被世界所理解並熟知。

所謂革命的意義,大抵也是如此了:民族的立足與不斷髮展,必然需要思想的進步和包容。

歷史向我們證明了這點,而我們的生活也在印證這個規律。

我們經歷了無數次沉淪和無數次覺醒,支撐著民族發展的多元文化不屈精神最為重要。相信終有一天,會有一顆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星,再次將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思想成功地傳遞給世界。


整理自知乎(了不起的蘇小姐)等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