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颠覆了传统观点!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传奇,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却又迷雾重重,其中最大的一个是:目的何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颠覆了传统观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去一直以乾隆年间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为准。《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换言之,传统观点认为,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想要斩草除根,还有爱慕虚荣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如果这一记载是真实可靠,那么朱棣形象必然受损。

然而,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福建出土的一件文物,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观点,让人看到了一个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文物上的文字,相当于郑和亲自讲述,可信度非常高。

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颠覆了传统观点!

1930年,在福建长乐南山天妃宫遗址挖出来了一块石碑,颠覆了《明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年月、航行路线、到达国名等诸多错误,但其中最大的一个,应该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了!

这块石碑叫《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石碑”。根据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显然,这一碑文令人自豪!

也就是说,《明史》的说法,充满了火药味,既凶狠毒辣,也爱慕虚荣,而郑和石碑的记载,则是经贸文化交流、和平外交,是一次和平之旅,一次友好之旅,一次教化之旅。

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颠覆了传统观点!

那么,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即:郑和石碑靠谱不靠谱呢?不妨看一看这一块碑是如何诞生的。

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船队在长乐停泊等候季风开洋起航(其实每次出海前,郑和舰队都在长乐驻泊)。在次期间,郑和刻碑记事,碑文中记载:“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郑和会不会造假呢?客观的说,应该不会,(1)1431年时,朱棣已经死去7年,(2)1431年时,郑和61岁,就在这一次航行中死去,之所以刻碑,估计也是有所大限的感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3)古人刻碑是重大事件,往往不敢胡说,怕遭天谴,所以较为靠谱。

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福建出土一件文物,颠覆了传统观点!

乾隆和张廷玉在《明史》中,为何要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建文帝,为了耀兵异域?其实很简单,这么一说之后,朱棣形象立即“不堪入目”。

换一个角度来看,堂堂一代大帝朱棣,怎么可能为了寻找建文帝,或莫名其妙的原因,就组建史无前例的大舰队,耗费无数钱粮下西洋?而且,后来皇帝也支持,一共持续了7次!

可见,所谓“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之类,只是无耻文人+无耻皇帝精心策划的一次抹黑而已。所以,有专家学者指出,从碑文上看,朱棣不容污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