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享年94岁——侠之大者,江湖永别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侠之大者,江湖永别

据多家台湾、香港媒体报道,著名作家金庸今天下午病逝,享年94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个字串起了金庸的主要作品,也是许多读者整个青春的热血与梦想(《越女剑》不在这副对联中)。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笔名金庸,就是把自己本名的镛字一分为二而成。

1955年2月8日,金庸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每天一段,一共连载了574天。直至1972年金庸一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金庸在香港新晚报主编“下午茶座”。由于副刊上需要连载小说以吸引读者,于是便根据幼年在家乡听到有关乾隆皇帝的民间传说,敷衍成篇。每天写一段,每段千余字,次日刊出。因为一时想不出适当的笔名,就把镛字分为两半。岂料啼声初试,一剑震江湖。随着这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的流传,金庸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一九五九年金庸创办明报。为了打开报纸的销路,他又漏夜挥笔,陆续写了《神雕侠侣》、《连城诀》、《鹿鼎记》等,使武侠小说进入了新的境界。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八股写法,无论是写情、述景、叙事、言志,皆能匠心独运,自成一格,尤其在刻画人物方面,更见功力。金庸说:武侠小说和其他小说一样,也应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容易被人遗忘,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以保持长期的价值。这正是金庸创作的成功之处。他的小说在各阶层都拥有读者,有些人还把它作为“金学”来研究。在东南亚,金庸著作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两次被开除的“大侠”

金庸中等身材,眉宇间给人气度不凡的印象。他在公众露面时,经常身着笔挺的驼色西装,系一根紫红底里斜条领带,十分精神。很少人知道,这位大侠年轻时也并非一直严谨守礼,还有过两次被开除的经历。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了壁报的常客。有一天,壁报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学生们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谁都知道眼镜蛇指的就是他们的训导主任,训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训导主任看到文章,气得全身发抖,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一个人一生中被开除过一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但难就难在还被开除过两次。

查良镛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代,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于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灭。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侠之大者,江湖永别

很多人从这段经历看到了杨过的影子。

反复修订作品

金庸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但这些年,他又把这十四部长短不同的小说,逐字逐句地认真修订,有些章节还进行了改写,然后重新出版,一共是三十六本。有人问他哪几部比较满意,他觉得自己喜欢感情较强烈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等。就写作而言,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他对自己的作品更是精益求精,凡事必求有出典,就连《射雕英雄传》这书名也有其出处可循。金庸说:“‘射雕’是中国北方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武勇行为。《史记》李广传有云,李广曾说‘是必射雕者也!’王维有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读者看到这里,不能不为金庸对自己作品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

金庸小说既有历史影子,又有艺术创造,他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乾隆,《碧血剑》中写袁崇焕与李自成,《倚天屠龙记》中有朱元璋,《鹿鼎记》中有康熙,金庸用了三分历史七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古龙设置的小说环境几乎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任读者驰骋想象。金庸写江南,写塞北,写武当山,写少林寺,都有详尽的具体描述。

他在吸取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基础上,又时而圆熟地运用西方心理描写手法,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构思精密,环环相扣。金庸是学问家,写作作风十分严谨,他搁笔之后又把十四部小说大改了一次,他当过电影编剧,编过报纸,擅长写言论,是个博学之士。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侠之大者,江湖永别

谈到他的武侠艺术与意境,大师语带幽默地说:“现代社会虽尔虞我诈,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喜欢生活在现代社会更胜于武侠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