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初心難守,芳華易逝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假若這也算是一篇影評的話,那我承認,這真的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題目,可題目畢竟是文章提綱挈領的關鍵。餘才疏淺薄,又做不到精煉凝神,一語便能道破此中之深意和玄機。所以,也就只能作罷,便在這第一段裡提前解釋說明,順便把這個冗長的,又不能稱之為題目的副標題趕緊邏輯出來——《讓你感傷的並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千年傳統文化沉澱下來的中國人,該是一個精神世界極其富足的存在。無論是社會所能觸及到的任何方面,都有先賢哲聖的經典論述。特別是以儒釋道為總價值核心的思想淵源下,早已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和思想主線。這樣的廣博而又精深的文化無疑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哲學體系。雖然,我們很少有西方聖賢一般,特別成體系而又專成門類的哲學著述。但這並比影響我們一些主流價值觀的傳承和發揚。比如君子如蘭,靜女其姝。比如寧以玉碎,不苟瓦全。當然,很多,但餘才思不及,不去贅述。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於是,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富足,便又出現了一個在中國人身上很有意思的特點——矛盾。這種矛盾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以中國文人階層為代表的“入世”和“出世”矛盾觀。至於具體的例子,太多,這裡不去妄言。五六百字了,很多朋友要問,成秀才,你到底要表述什麼?不急,因為不把這些給大家邏輯的理順出來,後面要講的,便會很矛盾。

先把結論拋給大家——《芳華》,一部帶有強烈時代批判性的作品。

故事主線不去多講,人物角色也不去妄加評論。只是和大家一起來剖析這部故事背後,其作者想說,又不能說的故事。一個大家公認的好人“雷鋒”,一個單純無邪美麗善良的姑娘。最後,晚景淒涼,對,我用的是“淒涼”而不是“很慘”。彼此相互依偎著取暖,度完餘生。甚至,連一個最基本的名分也沒有。很多人說了,那是愛情的偉大,因為愛,名分什麼的,不重要。對,我承認你的“愛情無謂觀”。可從個人觀點出發,或許,那個年紀和境遇下的他們,愛情,真的不是其精神世界的最主要的支柱了。走到人生末端的時候,你還會堅持愛情,去高於一切?我信,會有這般故事的存在。但,從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思想境態上看,顯然不是。他們的表情是那般的平靜,心態亦是坦然。可能還有愛,但卻早已隨風而散,消逝在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剩下的是什麼,可能是戰友之間的溫情,友人之間的愛憐,又恰似親人之間的慰藉。小說原著也說了“我不願意讓大家看到我們垂老的樣子”,於是最後只給我們留下了一把空蕩蕩的椅子。夕陽映襯之下,一把空蕩的椅子,還能說,這僅僅只是一部單純的,懷念青春流逝,芳華不在的片子嗎?導演,也算是國際大腕,他設置這樣一個結局的畫面,又想表達些什麼?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始終貫穿了悲劇的故事。其無論是諸多愛情的破碎,還是戰爭帶給國家和年輕生命的傷害,亦或是人心冷漠的排擠和悲哀,都是一些極其赤裸裸的批判。

來,我們就世俗一些,從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開始。

第一,活雷鋒愛情悲劇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不得美人歸入懷,

悔恨再無昨日緣。

自此孤難眾矢地,

一別心死衛家園。

活雷鋒的愛情,兩部分。第一是主動追求獨唱丁丁的故事。我暫且稱之為“主動求愛悲劇”。

看過影片的大家都知道,丁丁說:“為什麼是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誰都可以,可就是你不行,你不行!!!很多朋友要問了,為什麼他不行,原因真的很簡單,因為他是“活雷鋒”。雷鋒是什麼?雷鋒在中國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代稱,而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其文化內涵甚至可以說是媲美孔聖之名。甚至(早些年)國家專門風行了一個“學雷鋒月”,相比之下,您見過“學孔子月”嗎?呵呵,莫談國事罷了。要知道,在中國“聖人”是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的,而在這樣的社會道德制約束縛之下,你是不能有一點點瑕疵的。但凡出現一點紕漏,你以前所有的榮譽,都會被統統所抹殺。這就是你最後的下場。當然,這個前提是,你感動的只是自己,她並不愛你。悲劇。

第二,小萍的愛情悲劇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身處流連謝芳華,

一朝入伍戀流沙。

生死場中驚魂夢,

醒來已是別海涯。

小萍的愛情悲劇,其實也就活雷鋒的“被動式愛情悲劇”,小萍於他那般,從開始的仰慕,感激,到最後的愛戀。卻從未說出口,或許即使當時在劉峰蒙冤,送別的那一段,說出來了,也是無用的。他極其自尊,很可能會認為這是憐憫,是一種施捨。所以,活雷鋒走了之後,她也就徹底的死心了。用原著的話說,“她總以為從一個環境中跳出來,就可以解脫,可是呢?她又掉入了一個新的漩渦裡”。於是,後來,她徹底的失望了。以至於在後來,成為英雄楷模之後,居然一下子崩潰了。看到她在操場上獨舞的時候,很多人,心裡極其的難受,甚至可以說,非常的不舒服。這般單相思式的愛情,最後也就無疾而終了。悲劇。

第三,丁丁的愛情悲劇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一別傷情恨蒼茫,

兩地自此望故鄉。

不問當年多少怨,

回首不再少年郎。

丁丁,就這般的蒙冤了活雷鋒,很多觀眾對他報以深深的咒罵。其實,理性一些,活雷鋒的人生悲劇豈是一個柔弱女子所能左右的,很多人說這是時代的悲劇性代表。或許吧,她確實嫁給了安穩幸福,但最終沒有嫁給愛情。不去做更多的評論了,因為她像極了現在的我們,以及我們目前的愛情價值之現狀。我們連自己的故事都處理不好,就少寫一點了。總之是個悲劇,像悲哀的我們一樣。

第四,那個撕碎了情書的穗子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一生無悔愛公侯,

兩恨悠悠撕紙愁,

夜畔強忍雙泉淚,

書盡苦甜道白頭。

愛情,只停留在了深夜汽車上的溫存。深深的記住了她在深夜行駛的汽車上偷偷的,撕碎情書的那個鏡頭。她愛的那麼執著,那麼純粹,把捨不得帶的金鍊子都拿去給男神補牙了,男神呢??最後跟一個門當戶對的紅二代結了姻緣,而這個紅二代,恰恰又是自己的閨蜜。她像極了我們所謂的知識分子,可這樣的愛情悲劇,又該怎麼去評述?悲劇。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分析了這些愛情的悲劇,是不是有些跑題了?不,因為,即使是一部影片,它也會其所要展現的多個方面。餘才疏淺薄,便只能從這當中的一個方面去解析。愛情,相對於更能讓大家接受一些。也便於分析和理解。

所以,寫了這麼多,也該終了了。從《西廂記》到《梁祝》,從《哈姆雷特》到《巴黎聖母院》,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在一些主流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於是,我們總是習慣了大團圓式的喜劇性結尾,以至於在觀影的過程當中,自己也總是特別的期盼小萍最後可以幸福的和劉峰在一起。然而,那個空蕩蕩的長椅卻還是粉碎了這一切。於是,這邊隱隱約約的顛覆了我們以往的“主流”認知。以至於,很多網友拋出了“好人沒好報”的觀點。魯迅先生曾坦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無論其是否牽扯到了社會還是道德,人性還是愛情,只要是被撕碎了的美好,就會讓我們極其的不舒服。這,或許就是我在開頭的副標題中提出來的——“《讓你感傷的並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讓你感傷的不是芳華易逝,而是那些刺痛了感官的主流價值觀的背離

馮導,身為國內外著名大腕,其電影的手法和技巧我不去冒然的妄加評價。或許,也只是說了一些,電影語言中,極其想表達,但又沒法去直接披露的觀點。因為曾有人說“善,是不敢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妄求回報的,假如是,那這就不是善!”

好了,就此作罷,純屬個人之觀點,初心難守,《芳華》易逝,大家晚安。

2018年3月13日 夜 於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