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礙——語言塑造的干預及遊戲治療法案例

芃芃成長的故事,個案姓名:芃芃 ,性別:男,年齡:4歲

一、能力水平描述:

1、有語言,有時會出現自言自語,多為仿說廣告詞或者動畫片中的臺詞。

2、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

3、害羞,不願意與他人接觸,不喜歡和同伴一起玩,與他人說話時害怕直視對方的眼睛。

4、很難接受新鮮的事物,不願意被表揚。

5、脾氣暴躁。

二、目標行為描述:

1、能與他人建立配合意識。

2、減輕孩子對家人的依戀感,適當的與他人進行簡單的社會互動。

3、加強注意力以及耐力的練習,加強孩子的等待意識。

4、通過遊戲理解規則。

5、加強語言主動性的練習。

社交障礙——語言塑造的干預及遊戲治療法案例

北大醫療腦健康

三、行為原因分析:

芃芃表現出的狀況反映了他的身上存在著一定的社交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缺乏安全感,對接觸到的人(物)產生恐慌感,不知道即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2、受挫感強烈

3、做事情的耐性差

4、家人的嬌慣,家長因害怕孩子發脾氣而忍讓,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

社交障礙——語言塑造的干預及遊戲治療法案例

北大醫療腦健康

四、干預策略:

我針對芃芃在社交中存在的上述特徵,並結合他的實際情況對他的訓練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先消除芃芃的緊張心理、根據他的興趣愛好設計相應的活動;再練習他的分享意識,配合意識,讓他與不同的老師和孩子接觸,最終可以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並能與小朋友玩簡單的互動遊戲。

1、 預告法,示範法。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告訴孩子我們要做什麼事情,並給予相應的示範,讓孩子知道即將做的事情很安全,沒有危險,同時也不必突發事件而大發雷霆。如:老師告訴孩子:”芃芃,我們現在先看十張卡片,看完卡片後要來套套杯”同時把套杯拿出來,老師一邊做一邊告訴孩子,這時孩子的興趣很濃,於是,可以很爽快的回答:“好”並能很認真的和老師一起看卡片,套套杯。

2、視覺提示法——結構化教學法。

將孩子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要去的地方、場景拍成照片,並告知孩子要去做什麼事情,做完一件事情後可以用此照片和老師、家長換強化物,同時家長或老師要給孩子呈現下一張照片中要去做的事情,這樣堅持一段後,孩子在情緒上有明顯的改善。

3、串聯行為教學技術

孩子不願去人多的地方,也不願意到公共場合,家長總是強行將孩子帶到某地或強行坐在某個位置上,這樣反而使孩子更加反抗,針對這一點,我們將鏈接法和塑造法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已經對人多的地方不是特別排斥了。例如:孩子不願意去飯店吃飯而我們希望孩子能在餐廳用餐,具體策略如下:

1)、孩子站在飯店附近觀察屋內的情況

2)、孩子在飯店門口觀察

3)、孩子自行在飯店裡面走動

4)、孩子聽指令站到指定餐桌旁

5)、孩子能主動做到餐桌旁玩玩具

6)、孩子坐到餐桌旁用餐

4、遊戲引導法

鑑於孩子不願意與人主動打招呼、不願意與他人拉手、擁抱等行為,我則從他感興趣的方面入手——給他人分食品,在做此項任務之前,首先要建立了孩子的分享意識,之後孩子很願意把自己的食品分給我吃;其次,讓孩子把食物放到老師的個訓室(個訓室裡沒有人)或到某個個訓室去拿自己喜歡的玩具(事先放好的);再次,要求孩子把食物分給熟悉的老師,並與老師完成打招呼、握手、抱抱等動作。類似的遊戲還有很多,孩子現在孩子不僅願意將自己的好吃的分給不同的老師和小朋友,同時還可以主動找小朋友一起玩,進行簡單的互動遊戲。

5、社交故事。

孩子很喜歡看動畫片“大耳朵圖圖”,但對於社會規則不理解,所以,我利用看動畫片的機會提問孩子一些問題,並將裡面的一些情境作為教學內容讓孩子來表演,做的次數多了,孩子就能明白一點規則了,而且比較聽話了,對老師或家長說的話也沒有那麼抗拒了。五.干預結果總結:行為干預的效果描述

通過上述方法,經過幾個月的個別指導,芃芃現在能夠主動地同老師、小朋友打招呼,願意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對旁人的陌生感降低,跟我們能進行簡單地交流,可以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看到芃芃在這幾個月裡所取得的進步,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個別教育對孤獨症兒童的發展有很好的效果。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採用這樣的教育方法,爭取取得更大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