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理髮店往往被看做一個城市生活的縮影。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這裡相互閒談交流,各路小道消息在這裡傳播,人們的話題涵蓋天文地理、時事新聞、柴米油鹽、瓶瓶罐罐。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客人坐在理髮椅中讓師傅舒舒服服地推剪、洗頭、吹髮…或是打盹,或是翻翻報紙雜誌,或者默默想著心事,看著門外街上的行人來來往往。洗髮水的特有香氣飄蕩在空氣裡,無論外面是狂風大作還是暴雨傾盆,都破壞不了屋內的暖意融融。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比起現在的美髮廳,舊日理髮店的那份祥和、安靜同樣讓人著迷,老式的理髮椅旁邊掛著蕩刀布,店裡還常常能見到滿臉白色泡沫的刮鬍子老人。

在中國古代,中原漢人有男女兼蓄髮的習俗,因而,他們將斷髮看做一種蠻夷風俗。一些犯法的人才會被剃去頭髮和鬍鬚。

有歷史學家考證,漢代之後才出現了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從宋朝起,理髮業才發達起來,有了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又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到了清朝,政府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人們無奈剃掉前額頂上的頭髮。理髮業在此時得到了空前發展,我國的第一個理髮店,就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創建的。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辛亥革命之後,很多人剪掉辮子蓄短髮。五四運動以後,男子的辮子幾乎全部剪掉,代之以平頂式、圓頂式、分頭式。女子也除去了髮髻,剪成短髮。從這時算起,中國人留短髮的歷史剛剛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行當或一門手藝都有一套獨特的行規,這是一個行當的傳承之本,也是這個行當存在的靈魂。比如,剃頭匠不準靠牆站著,沒有顧客時也不準坐理髮椅。因為剃頭需要站著做活,因而在學徒期間必須要求站功過硬。

手工業是以人為核心的行當,任何一件產品和服務中都要以人的因素為本位。在一些剃頭鋪裡,理髮工具的擺放位置需要相對固定,一旦移動位置,就會讓剃頭師傅使用不便,影響工作的流暢。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除了理髮之外,一間剃頭鋪通常還同時兼有許多服務項目,比如刮臉、掏耳朵、剪鼻毛、松肩膀等。

誰若是被風沙迷了眼睛,剃頭棚便能給你“翻眼皮兒”。如果有人睡落了枕,頭轉不了筋,到了剃頭師傅那裡,出其不意地將你的頭左扳一下,右扳一下,不大一會兒就恢復正常了。落枕之後不上診所去剃頭鋪,也是一些地區約定俗成的規矩。

在刮臉時,師傅將毛巾用熱水浸透,熱氣騰騰地敷在顧客臉上。須臾揭開毛巾,再用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臉上除五官外的部位細細塗抹一遍。然後從上衣口袋取出剃刀,老道地在那條油光的蕩刀布上,唰唰打磨,待剃刀變得鋒刃可鑑時才停手。客人半躺在磨盤椅上,微閉雙目,任由鋒利的刀刃在面部緩緩地運行——利而不灼、行而不滯。最後,師傅遞過來一面小鏡子,讓客人看看是否滿意……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在《長春老字號》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業已成為歷史的老字號——吳家剃頭鋪。書中寫道:“提起剃頭業的老字號,最出名的要數“河發堂”的吳家剃頭鋪了。對於這家老字號,當時可謂無人不知。”

從前“河發堂”的老掌櫃姓吳,老家在江蘇無錫,父輩便是浴池修腳的老藝人。他平時也會剃頭,手腳利索,別人為他起了個外號叫“吳剃頭”。清光緒十年,吳家老掌櫃和幾個朋友出外謀生來到長春落腳,在四馬路口開了個剃頭鋪,這就是後來很多老長春人熟知的“丹鳳朝陽”。經過一番勤學苦練,吳掌櫃把各種剃頭的手藝學到了手,一來二去,就創起了“河發堂”的名號,使“丹鳳朝陽”和吳家剃頭鋪的名字,在老長春名揚四外,最終成為長春近代商業史中著名的老字號。

在那個年代裡,剃頭鋪的營業模式和現在的理髮店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剃頭鋪門口還沒有標誌性的三色旋轉燈,沒有熱情的店員開門招呼,沒有各種前衛的髮型海報貼滿牆壁,也沒有充盈迴旋的流行音樂和剪髮小哥對各種護髮產品以及各種辦卡的推銷。在審美觀念上,更沒有人喜歡把頭髮染成其他顏色。一般來說,把頭髮剪短、剪齊整才是硬標準。


心安片刻 不染塵埃——老剃頭鋪的市井記憶


時光也許就在家長裡短中靜默流淌,在“沙…沙…”的剃頭聲音裡蜿蜒。遙想昔日老剃頭鋪的場景,一個煤爐、一隻木凳、一壺溫開水……坐上凳子,埋下頭,一番乾脆利落的刀剪作業後,便是一張毛巾裹著熱水澆上來,沁人心脾。來到街邊,頭上乾淨清爽,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

過去那悠閒的慢時光著實值得今天的我們感懷,它們淡泊而淳樸,清爽又嚴謹,讓人永遠刻印在記憶裡,不染塵埃。

城市的歷史,不止有轟轟烈烈的塵煙往事,還有我們日復一日不斷消失的市井記憶。(完)

長春印象

一座城,一段滄桑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