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檢法數據上雲 AI“把關”減少錯案

10月17日,上海綜合政務辦理門戶一網通辦的正式上線標誌著上海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向大數據融合共享邁進了重要一步。

目前,全市各政務部門的數據都在陸續“上雲”,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克服大數據融合難,利用難,10月19日舉行的首屆上海市大數據社會應用研究年會上公檢法分論壇上,來自公檢法的專家、負責人,以及代表科技企業的騰訊雲、騰訊安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政務大數據上雲取得的最新進展。

“今年上海要推進數據的融合共享,這對於公安來說是非常不容易,因為公安有不同品種,不同數據,要實現數據共享,不亞於對機構進行整體改革。”


公檢法數據上雲 AI“把關”減少錯案


據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介紹,目前上海市公檢法各試點單位的數據已全面打通,可實現信息共享,下一步,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語音識別、語義理解、圖像識別,進行司法實體識別、實體關係分析,各種證據的信息提取,通過高科技輔助辦案人員更規範的行使偵查權、檢查權、審判權。

“要讓人工智能實現深度學習,必須要實現數據結構化。原有數據整理方法很難完全滿足高智能識別的要求。” 據施偉東介紹,以推進科技創新與司法體制改革融合的206工程,目前在推進“辦案數據的結構化”,通過抽調兩百位法官,九十位檢察官,一百位警官把關“大數據結構化”算法,目前已經完成71項罪名的證據標準指引制定,初步實現對上海辦案人員的取證指導,同時倒逼辦案人員按照嚴格按標準取證、固定證據,從源頭降低冤假錯案的發生。

從2017年5月3號到2018年5月25號,206系統共錄入案件12224件,檢察院批准代步5301件,檢察院審核起訴3906件,法院收案2033件,法院結案1253件。隨著辦案資料的逐步上線後,下一步,辦案過程將有能力做到可溯源。

在政務數據上雲的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如何發揮作用?目前廣東政務體系正在進行信息化變革的模式是另一種新模式——將省級機關一萬兩千名信息化人員全部改制,設立社會化企業,引入騰訊技術、資金入股,一年後在打破信息孤島上效果非常不錯,成為全國標杆案例。“我們這麼多年的信息化建設,一直在談信息孤島,但數據其實是核心,一旦打破信息孤島,信息關聯後將產生非常大價值。”

在騰訊雲政務民生總經理羅朝亮看來,技術上,科技公司能提供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以及數據支撐管理的新進技術,但這只是萬里長城第一步,最關鍵的是數據治理,“數據質量和鮮活性直接影響了數據支撐的效果。” 羅朝亮談了司法信息化的未來:一旦檢法數據平臺建設,可通過微信小程序,區塊鏈等新技術來豐富數據流轉、服務形式,也能及時掌握數據使用情況。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機構,大量的商業公司實際上在用我們的裁判文書做深入挖掘和分析,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撐,裁判文書非常有價值,對於後來案件審判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繫統研發處副處長祝文明看來,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司法信息化流程,比如,通過裁判文書網,公開的執行案件達3700多萬,這些所有案件都做到了今天立案明天網上就可以公開信息,包括流程,包括背後信息,實現了結構化數據流轉的自動化,彙集。

據祝文明透露,未來計劃把所有應用系統數據整合,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大數據向百姓推介、教育和普及法律。“中國目前的法治深入到老百姓的基因比較差,老百姓收到判決後,不理解,要上訪,這個時候推薦給他們類似的案件,同樣的案子之前怎麼判,這也是大數據推動司法公開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