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套期保值損失46.5億幕後真相?

中石化套期保值損失46.5億幕後真相?

中石化25日公告稱,因對國際油價判斷失誤,套期保值損失46.5億。實際上,做套期保值的並非是中石化,而是中石化旗下的聯合石化。聯合石化在做國際原油期貨時,在去年10月初國際油價處於峰頂時做了看漲期貨,結果國際油價在後面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罕見大跌40%,造成了聯合石化的鉅虧。

隨著中國社會對國際原油的依賴度在不斷上升,2018年進口4億噸,進口已經接近了68%。本來中石化做石油期貨無可厚非,主要是對沖我國石油進口的風險,鎖定石油巨頭們的對未來油價的成本,但是這次中石化能夠輸得如此之慘,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如果沒有過度投機、風控失效,恐怕中石化也走不到今天這一天。

事實上,在原油套期保值方面,中國並非沒有前車之鑑。十多年前的中航油事件,當事人陳九霖也是因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大虧,使得中航油大虧5.5億美元,陳九霖被捕最終被判刑服刑,至今還是一個典型案例。

面對中石化蒙受了46.5億的鉅虧,一位國資委人士表示,“風險管控一直在執行。未來國資委在這方面的風險管控會加大。”而我們卻認為,在國有資產蒙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中石化下屬公司聯合石化只是對兩位高管停職處罰,顯然處罰得還是較輕,所以具體詳情還需要繼續調查,要給國民一個交代。如果只是對兩位當事人採取停職或開除的懲戒力度,恐怕這類事情肯定有可能再次發生。

中石化套期保值損失46.5億幕後真相?

現在問題是,中石化虧損虧得有些蹊蹺,建議國資委要一步深入調查,並且給大家一個事件原委通告,給國民一個交代。首先,中石化在原油期貨方面肯定有自己的專業團隊,而這些專業團隊都是對國際原油市場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人,為什麼他們在這次事件中,形同虛設。

顯然,中石化的專家團隊並沒有起到防控風險的作用。甚至還讓中石化充當了在國際油價將要下跌前的“接盤俠”。毫不誇張的講,這樣的對沖原油期貨的水平,恐怕不能簡單用“風控不力,有待提升”來概括。

再者,中石化旗下的聯合石化為什麼要與高盛這樣的投行合作呢?它們之間究竟有是什麼關係呢?高盛在國際投資上的口碑不是怎麼好。比如,為了讓希臘、愛爾蘭能夠早日加入歐元區,高盛居然拿了歐豬五國的錢作假賬,並且讓他們能順利通過歐元區的審核。

結果這些歐洲的小國因為經濟沒有達到歐元區國家的標準,才導致了各國發生了一系列的債務危機,最後秧及歐元區的所有國家,導致歐元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再也無法與美元抗衡。所以,聯合石化與國際投行高盛合作,很可能被高盛這家國際知中投行玩慘。


中石化套期保值損失46.5億幕後真相?

最後,作為中石化這樣的國資企業,本來涉足原油期貨市場,目的不是投機,而是對沖風險,鎖定交易成本,這樣可以讓進口油價能夠平穩運行。而這次聯合石化將國際油價買在了70美元/桶,這是本輪油價反彈的高位。明顯,聯保石化購買原油期貨並不是為了對沖風險,鎖定成本,而是為了賺取投機炒作的暴利。這就導致了,聯合石化投機石油期貨,贏了錢歸自己,輸了錢算國家。

中石化旗下子公司套期保值損失46.5億,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巨大損失。本來中石化做石油期貨就是為了對沖風險、鎖定成本,而其旗下子公司卻是繞過了自己的風控體系,與高盛合作投機原油期貨業務,反正抱著“賺錢算自己的,虧錢算國家的”,這樣的事情應該重拳處置,加強風控,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國有資產是全全國人民的資產,絕不允許出現大量的投資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