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之《豆花》

豆花是一道四川的漢族特色小吃,一種嫩豆花(或稱水豆花、灰饃兒)。

食客之《豆花》

漢武帝時,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承襲父親封為淮南王。他喜歡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有數千人。為了解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他們利用淮河流域產鹽有滷水做凝固劑的條件發明了豆腐。三國時期,豆腐製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今瀘州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鹽產區,有一口“出鹽最多”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於大豆生長。

食客之《豆花》

富順由於產鹽,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人氣也就非常旺盛,餐飲業極為發達,豆腐這種新鮮食品自然擺上了人們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時,這裡的鹽產量已列於劍南道(相當於今川東和重慶市部分地區)之冠。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種偶然情況下,一些等著吃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後再加工成菜餚端上桌來,就跑到廚房,看見那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便要店主賣給他們,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只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了民間。

食客之《豆花》

步驟

選出優質大豆若干用水浸泡。剛好泡透即可。將泡好的大豆和適量清水加入石磨中推細。把推好的漿放入鍋裡燒開,舀入事先準備好的布口袋內去渣,把豆漿濾在瓦缸裡。若是冬天就要馬上下膽水(鹽滷),夏天則要等一會兒再下膽水。點豆花時,鹽滷裝在一個有小缺口的碗裡,往下滴鹽滷,右手持長柄飯勺不停地從鹽滷滴下處往外刨,一直刨到壚缸裡起魚籽眼為止。然後,將豆漿從瓦缸舀到鐵鍋內,經微火一煮,豆花沉到鍋底,窖水浮到鍋面,即將一半圓形的楠竹片放到鍋底豆花與鐵鍋之間,抓住篾片的兩頭來回移動。窖水通到鍋底,豆花不生鍋也就燒不糊。

食客之《豆花》

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窖水清熱祛毒、醒酒解膩、回甜止渴。

你問我想變成怎樣的人的時候 我其實很想說變成你喜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