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7)怎样解读“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7)怎样解读“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陕西楼观台老子像


问:怎样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理公平,没有仁爱分别之心,把万物看作祭品一样任其自然生灭。圣人无私,何须标榜仁爱,把百姓看作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老子这位世界级的哲人为何有此惊世骇俗之论,后世对此众说纷纭,各是其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有人甚至以此语为依据批评老子反对仁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本意不是指天地和圣人不仁爱、不悯惜,而是指天地之道没有偏爱和偏恶之念,把自然万物都视同祭坛上的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别。草木春夏繁茂,秋冬枯槁,天道既不干预,也不阻止,任其自生自长,自化自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是说圣人也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都视同祭坛上的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是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老子说“天地不仁”,是说天地之间的运化,万事万物的生存公正平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仁”的本义是相亲相近,一旦附加上主观色彩的仁爱之心就变成有为之举了。天道是无私无知的,任凭万物生长化灭,根本不会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对待。这两个“不仁”,与老子“道法自然”、“天道无亲”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也讲“至亲无亲”、“大仁不仁”。老子说“圣人不仁”,是说人道无私、人人平等。老子说的“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刍狗”在登上祭坛之前,被加工修饰,待祭典完成,就被当成废物扔掉,任它自生自灭了。老子借“刍狗”比喻天地无心,无为无意,平等公正,并无分别。生了万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杀万物也是很自然的事。真正有道的圣人,也应该心如天地,自然无为,不要存心用世,不必标榜仁爱,更不能假借仁义之名而残杀天下。老子的这种哲学,是顺“天理”、讲“良心”的公正公平哲学,是让百姓顺应自然之道,自然而作、自然而息,自然而生、自然而杀,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

( 摘自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7)怎样解读“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

【作者简介】董延喜,号延熹道人。退休记者,民间学者;文化传播者,网络布道者。创办《中国道学论坛》等道网传媒,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研发“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为国内外作了大量道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使得一大批道学景观和道教宫观得以恢复重建;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400余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董延喜:道德经问答(37)怎样解读“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董延喜在商丘广播电台逍遥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