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悲剧的人生,最动人的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这是读余华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毋庸置疑,自然是《活着》。我记得那会在读《活着》之前,看见有人说,“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在对比过福贵的人生经历之后,他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可以不活下去。余华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

他会把最悲剧和痛苦呈现给你,同时也给你不绝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力量。《许三观卖血记》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许三观:悲剧的人生,最动人的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许三观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没落,由最初自愿卖血,以炫耀自己的体力资本,到最后一个月卖三次血,以维持爱子的性命。在这一生中,他为娶妻卖血,为儿子卖血,为情人卖血,为粮米卖血。用他的话说,血几乎成了他的摇钱树,只要晃一晃,就会撒下钱来。但这摇下来钱的,却不是他的血,是他的命。那些他靠卖血度过的难关,都在吸食着他的命。

01/“男人”的重量

许三观为了“男人”这个词,卖了两次血。而他第一次卖血,就是为了这个词。

在许三观爷爷待的村子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男人都要去卖血,卖血意味着身体好、强壮,不卖血的人会被定义为很虚弱,娶不到老婆。在这种“风俗”之下,许三观为了证明他很男人,他很强壮,他可以娶老婆,第一次参与了卖血。那时他并不缺那点钱,虽然他仍然很珍视,舍不得花,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身为男人的荣誉。

许三观另一次以“男人的名义”卖血,是在同林胖子发生关系之后,他没能抵抗住女性身体的诱惑,做了不该做的事,在完事以后,他又觉得应该给林胖子一些补偿,或者说是一些“感激”,感激她瘸了腿,还对他那么好,让他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在这种男性心里的驱使下,他又一次卖血,买了一大堆补品,送到林胖子桌前。只是不巧,被林胖子的男人发现,丑事揭发,无地自容。成为了男人的“耻辱”,以及妻子常年嘲笑他的把柄。

男人的“荣誉”与男人的“耻辱”,这想必是很多男性一生中都必经的心路历程。想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的决心,以及对于性的渴望和冲动。而在余华笔下,这无疑都成了“吸血”的关卡,一旦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会耗损了自己的力气和精气。成为自己一生“败掉”的可能性。

02/时代的重量

许三观另外一次卖血,发生在大跃进期间,在人民公社运动的呼声下,许三观家中所有私有财产,做饭的家伙什,粮食等几乎都被没收了。但大锅饭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供养他们一辈子,仅仅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被迫认清,大锅已经砸了,再没有集体的饭可吃。只能自己回家舂米做饭。

但米饭哪来?碰巧当年闹灾荒,粮食价格疯涨,许三观一家只能依靠稀汤的玉米糊糊充饥,而且只能一天吃两顿饭。在连续吃了几个月的玉米糊糊后,许三观终于忍无可忍,再次卖血,以求全家能够吃上一顿饱饭。

许三观生活在一个“吸血”的年代,那就是文革,文革吸了太多人的血和精气,让人面黄肌瘦,萎靡而绝望。在那种物质与精神的严重剥削和打击之下,许三观挺了过来,可是很多人没有。

所以,它终究以极为残酷的方式,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留在了历史里。

许三观:悲剧的人生,最动人的温情

03/子女的重量

许三观多次卖血中,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为儿子卖血。正如有句话所说,儿子,就像是趴在父母背上的吸血虫,所有的父母都在用自己的血,一滴一滴喂着他们成长。

用吸血虫三个字来形容许三观的儿子,再合适不过了。他一生中绝大部分卖血,都是为了他的儿子。

先是他的大儿子,大儿子惹事闯祸,给别人的脑袋开了瓢,许三观为了偿还人家的医药费,不得不去卖了血。

然后又是大儿子,大儿子被下派乡下,许三观不忍与儿子分别,在儿子临行前,卖血换钱,补贴他的生活。

紧接着是二儿子,为了让二儿子早日回城,请儿子的领导吃饭,要有酒有肉有烟,许三观首次破例,连续卖血换钱。

到了最后,最要命的是他大儿子的病,重病需要医疗费,他没有钱,他想要儿子,他去卖血,一次接着一次,连续卖血,用他的命换儿子的命。

当看到这的时候,看着他一个又一个儿子,把他吸食得面黄肌瘦,却又在生活富裕了以后,告诉他不要卖血丢人,不禁让人感叹,

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当子女的,总是闭着眼睛享受,全都看不见。

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尝到那种苦,所以也无法体会,那段经历对于父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很可能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意味着他每一次爬起来,挺过去时,所感受到的,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

“我老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再遇上灾祸我怎么办啊。”

卖血是他毕生的经历,就像许多父母辛勤的努力一样。我们无法不去心疼,当他老的时候,他那遭遇嫌弃和否定的价值。

许三观:悲剧的人生,最动人的温情

许三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穷苦,要靠卖血维持生活,甚至要连续卖血帮他的儿子还债、走人情、治病;他很不幸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他的妻子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他因此遭人指指点点;他的妻子背叛过他,他最爱的儿子很可能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他看上过一个女人,当和他发生关系时,她已经成了丑陋的胖子;他因为和一个丑陋的胖子发生关系,而被人嘲笑……

但不得不说余华仍是慈悲的,至少比李碧华要慈悲,同样是文革的题材,同样是在文革之下艰难求生的生命,李碧华的笔下,暴露了太多阴暗的人性,丑恶的背叛。而余华相反,他没有大肆渲染文革的恐怖之处,只是用幽默戏谑的对话,不着痕迹地轻笔带过,以一个更温情的视角,去揭露那场暗黑的革命,并选择让他的人物,从一次次吸血的经历中挺过来,拿自己的生命去做对抗。

他给了许三观一个知疼知热的妻子,给他要三份爆炒猪肝的人,等他老了的时候,还能够体会他的心情。体会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卡,如何用他的鲜血和性命在拼搏。

他给了许三观一个家庭,一个避风港,让他去爱家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相互扶持着,去度过那段被历史铭记的残酷岁月,让那段岁月也多多少少有了点温情。

他同样给了许三观一颗慈悲的心,让他坚韧善良,让他去爱他的儿子,让他为他的儿子奉献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哪怕他一直觉得,那儿子并不是他亲生的。

让他爱他的妻子,让他原谅妻子的背叛,当所有人在文革期间把他的妻子定义为“妓女”的时候,让他坚挺地站在她的身旁。

许三观的一生,几乎没有任何仇人,当他儿子病重,不得已四处借钱时,那些与他有过过节的人,全都愿意搭一把手,相救。

所以可见,许三观是讨喜的,是值得被爱的,当他的人生被层层悲剧所包裹着的时候,他的每一次心软,每一次原谅,都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一个喜剧的内核,让我们觉得,可以流血,但不绝望。

许三观:悲剧的人生,最动人的温情

无需怀疑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厚重的历史,戏谑的言语,跌宕的故事,人性的光辉,在这本书里都能被看到。而余华几乎通篇采用对话方式行文的技巧,更是令人惊叹。对于那段被载入史册的记忆,他几乎不置一词,不给予任何渲染和评价,正如斯蒂芬·金所赞成的那样,没有冗余的描写,不掺杂繁琐的个人情感,有的只是“他说”,“许三观说”,“一乐说”,有的只是故事,是故事背后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贯穿在生活里的喜怒哀乐。

它让人赞叹,原来,在那些悲剧的日子里,还可以有许三观。而那个始终笑脸相迎的许三观,那个卖血度过难关的许三观,正是余华的作品里,最深沉的震撼。

卖光了力气就去卖热量,卖光了热量就去卖性命。只要活着,就要一步步走下去。这就是许三观。也应该是我们自己。

“一份爆炒猪肝,二两黄酒。酒温一温。”苦难过后,别忘了给自己,一点点补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