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孫傳庭,大明王朝最後十年的擎天巨柱,傳庭死大明亡(十)

<strong>【自媒體/北踏寒城天暮雪】

經典:孫傳庭,大明王朝最後十年的擎天巨柱,傳庭死大明亡(十)

民為水,君為舟

然而崇禎皇帝仁愛之心發作,他自詡是一個聖明之君,他也知道,百姓對於國家有多麼重要,儒家學說裡也提到<strong>“民為水,君為舟,水亦能載舟,又能覆舟”,所以他不想後世給自己留下一個暴君的稱呼。

他的想法很不錯,但是非常時期非常做法,他的惻隱之心並沒有帶給他任何的回報,也許在他眼中看來,這些流民都是大明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他們也只是為了生計,被逼從賊造反,所以採取以安撫為主。

於是好了,這些流民並沒有記住他的好,他們很多人已經嚐到了造反的好處,很多農民都是底層的貧苦百姓,對剝削他們的官員和地主都有深深的仇恨,從造反後,他們殺進了這些高不可攀的老爺家裡,搶奪他們的金銀珠寶,霸佔他們的女人,內心已經從安分守己的百姓,轉換成無惡不作的暴民,此時再讓他們從善,回到以前的生活,已經是很難了。

待到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再次復起,這群人一呼百應,崇禎將很快為自己的昏招付出代價。

國家的事,沒有一件是小事,這不是遊戲,哪怕一個決策錯了,都會要了這個國家的命。

經典:孫傳庭,大明王朝最後十年的擎天巨柱,傳庭死大明亡(十)

君子群而不黨

崇禎從在位時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而閹黨倒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與之抗爭的東林黨再無牽制,這群自詡為清流的君子們,開始一家獨大,朝廷大權全掌握在自己人手裡,而崇禎本人對東林黨還是比較信任的,但底下的那群清流,卻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從他們掌權之後,比起天啟年間政局還要混亂的多,他們一上來就開始一系列的報復行為, 隨著閹黨被處理,大批之前站隊閹黨的官員全部倒了大黴,運氣好的丟了飯碗,運氣不好的,甚至丟了人頭,也不管裡面是有作為的還是沒作為的,全部都拉下了臺,不為別的,只怪你站錯了隊。

第二就是廢除魏忠賢在位時頒發的一切政策,其實魏忠賢在位時,還是有不少對民間有好處的政策,至少天啟年間很少有為缺銀子缺糧食而憂慮的事,反正這群東林黨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這個太監頒發的一概廢除。

魏公公,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他對皇室還是比較忠心的,對國家的控制還是有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動亂,遼東戰局上面也比較穩定,魏忠賢出身於勞苦大眾,知道民間的疾苦,自然也知道民間與朝廷的矛盾是什麼,因此也頒佈了不少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所以天啟皇帝在臨終時,才會囑咐崇禎要善待他。

連天啟都看透的事,年輕氣盛的崇禎卻沒有看透,他太過於信任東林黨的清流們,若干年後,他發出憤怒的哀嚎:百官誤我。才真正看透這群人的本質。

東林黨這群人,這些人怎麼說呢,就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大多以文人為主,充滿了空想救國主義,書生治國,一天到晚只會抨擊朝政,真正遇到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而且東林黨大多代表的是當時的大地主階級,土地兼併越發嚴重。

魏忠賢在世時,還沒有這麼嚴重,自從東林黨掌權之後,這股熱潮空前巨大,於是社會矛盾更加尖銳,不僅是朝堂上,連民間對東林黨的不滿也日益增加,到了後期東林黨內部爭權內訐的情況也愈發嚴重,更是出了幾個禍國殃民的奸臣。

所以王安石所說的<strong>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經典:孫傳庭,大明王朝最後十年的擎天巨柱,傳庭死大明亡(十)

君子慎獨

還有一點值得說一下,崇禎上臺以後,還幹了一件大昏招,他為了節省開支,居然想到裁撤全國的驛站,這是缺錢到了什麼地步了,只要他能想到的,沒有什麼用處,又耗費錢財的他全部撤銷。

精兵簡政這點沒有錯,但是你不能亂來,驛站這麼久都沒有撤銷,自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其他皇帝都沒有動它,結果你一上臺咔嚓一下給裁撤了,你有沒有想到過,以此為生的全國成千上萬的小吏們。

他們本來就處於溫飽的水平,好歹也是國家的公用人員,因為這被逼的走投無路,失業下崗,從而走上了不歸之路,這其中就包括最有名的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