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本文共计 <strong>6143 字 | 预计阅读时间<strong>19分钟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strong>“联大精神”属于每个时代

徐蓓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徐蓓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著名纪录片导演。作品有《西南联大》《大后方》《陈小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进城》《迷徒》等,其中很多作品在大英博物馆、曼彻斯特人类学电影节、圣彼得堡人类学电影节上展播。

这个话筒要找到一个角度才能有声音(话筒一直没调整好),就像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也要找到一个角度才能把它完成一样……我从事纪录片行业25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通知,说工龄30年就可以退休,算了一下,我还有5年就可以退休了。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徐蓓导演在发言

在退休之前,有一个机会,做了《西南联大》这个纪录片……关于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今天我就不在这里做太多分享,网上有很多报道,比较打动我的其实是片子播出后的一些反响,这些反响跟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有直接的关系。

当初在制作片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有一定担心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知识是否了解?对这种比较宏大的、严肃的题材是否感兴趣?我们在播出前的推广并不是很多,只在云南做了一些推广,但让我很吃惊的是,在11月8号中央电视台首播后的第二天,百度词条就出现了《西南联大》纪录片,豆瓣上就有了评分,这些都是非常自发的行为,我们都没有去跟他们联系过,然后各种媒体就来采访了,到现在腾讯点击量达到了1150多万。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我特别注意年轻人的评价,播出第二天以后就有一个网友列出了西南联大这个纪录片引用的所有图书的名字,从蒋梦麟先生的《西潮》《梅贻琦日记》到郑天挺先生的《滇行记》等等,比我们摄制组做的工作还好。

他们会说:<strong>“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我再也不能颓了。”<strong>“这部记录片不能在吃饭的时候看,因为一集会把我弄哭五六次。”还有一个高中生说:<strong>“看了这部片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考北大、清华的决心。”

这些小孩儿的举动触发我很多思考,平时我们可能觉得现在年轻的一代不熟悉历史,不了解历史,似乎也缺乏艰苦年代里面培育出来的那种精神……我的感觉是,<strong>其实这些东西他们内心都有,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是热血的、纯真的,也许我们可以贡献更好的故事和更好的引导给这些年轻人,他们都是会有反馈的。

我举那么多例子不是想表扬这部片子做的有多好,而是因为<strong>西南联大这所伟大的大学,它贡献给我们这么多的大师、这么多的优秀学生、这么多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strong>《西南联大》纪录片同名图书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新书预售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预售详情

云南人民出版社在《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基础上丰富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很有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的。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徐蓓导演与著名翻译家、联大校友许渊冲先生

图书除保留了纪录片的结构以外,还丰富了大量的内容,一是很多珍贵图片都是首次面世,这些图片是从美国、英国、台湾、云南等地多方机构寻找而来,非常珍贵;另外一方面,由于纪录片时长50分钟的限制,很多内容无法呈现,在书里,我们加入了更多的西南联大亲历者、研究者的口述内容、有更加丰富的细节。因此,从文本的角度,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比纪录片文本的价值更大。

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感谢贡献了那么多故事的<strong>联大人。

<strong>一个国家要留下文化的种子

闻黎明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闻黎明

湖北浠水人,闻一多先生的长孙,中国现代史专家,现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8至1999年任日本庆应义墪大学访问研究员。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闻一多研究动态》主编。著有《闻一多传》(中日文版)、《闻一多年谱长编》、《闻一多画传》、《爱国民主斗士》、《西方民主与近代中国》(合著)、《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日文版)、《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等。

这个片子令我很感动,播一集看一集,边看边发微信。我是“联三代”了,听家里讲过很多西南联大、听别人说过西南联大,但没进入过联大这个场景,没有现场感,这片子等于是把我们带入到了现场。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闻黎明先生在发言

纪录片里面有一些是我们知道的,有一些是我们不知道的,有一些是我们没想到的,这给我们很多新的提高和认识,西南联大本身就很厚重。很有力量,那么它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长沙临时大学迁滇线路图(袁复礼绘)

一讲西南联大,肯定有几个亮点,一个亮点:<strong>一二一,中国有三大青年运动,北大发起的五四运动,清华推动了一二九运动,西南联大呢,发动了一二一运动,这三大运动和这三个学校都有紧密的关系,西南联大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壮举就是,<strong>200多位同学和11位老师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

前两天看到一个评论西南联大的文章,作者竟以为当年学生和老师是从北京走到昆明,这是对西南联大一点不知道的人才会犯这种错误。当时联大迁校,国家给的钱是严重不够的,只提供了60%的钱,不是国家不给,是当时真没有,不少老师为资助贫困学生,主动拿出了自己的工资。为节省迁校的经费,学校要求所有男生只要是体检合格的,必须徒步到昆明。

是什么意志支撑这些师生徒步68天走到昆明呢?我觉得就是,一个国家要留下文化的种子,才能重新建设国家。当然,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参加徒步团,有的人也找各种理由不参加,但大多数学生都主动参加,都怀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加入到徒步团(当时的官方名称是: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徒步过程中也有过几次惊险。一次队伍经过匪区的时候,土匪以为这是来剿匪的部队,差点发生冲突,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专门给沿途的地方势力写信,说明这些经过的徒步团成员都是大学生,身上没有钱。

当时大学生很宝贵的,在老百姓眼里这就相当于过去的进士啊,别说大学生,高中生都是很宝贵的,所以后来在经过匪区的时候也算是有惊无险。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南盘江渡筏

还有一次是渡南盘江的时候,铁索桥断了,只能在湍急的江水中乘木筏过去,五六个人一个木筏,这样慢慢渡江,据说渡船时先要顺着水走一段,碰到一个漩涡的时候,顺着漩涡的方向掉头逆水再往对岸划。

那种湍急的河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当恐怖的,没有亲身坐过船的人根本无法体会那种惊险。

现在联大的二代三代一般不愿意(把这些徒步师生)称作旅行团,更愿意叫步行团或徒步团,但当时官方有个章,上面刻着“长沙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给人一种好像很轻松的感觉,但实际亲历者更愿意叫步行团。(徐蓓:我们纪录片里面就用的步行团的说法。)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1937年24岁的刘兆吉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刘兆吉《西南采风录》

这趟旅程不止是步行,还是考察,每个同学都不想这样简单地走过去,他们做了很多准备。搞地质的沿途就观察地貌,采风的人就记录沿途各处的民歌、诗歌。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朱自清先生《西南采风录》序言手迹

(刘重来先生提供)

比如刘兆吉编的《西南采风录》,从一开始就准备了,采了2000余首诗编了一本书,正因为刘兆吉的这次采风才在蒙自发起了南湖诗社,后来又到了昆明,包括九叶诗派这些,都要从西南采风录开始说起。

整个步行团的实践是考察,信念是保留种子。

<strong>八音合奏西南联大

郑克扬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郑克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曾任北航喷气推进研究室副主任;北航热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曾参加"09"工程及多项国内新机实验及故障信号分析,其中"发动机动态畸变流场信号分析",获航空部歼八Ⅱ首飞重大贡献三等功。"发动机喘振一爆燃的信号分析"、"火箭与冲压组合发动机动态信号联机处理"、'加力燃烧室振荡燃烧信号研究"等,分别获航空航天部科技成果二等、三等奖;民品研究有"轻型燃气轮机全功能监控与电调系统研制"、"电加热器及温控系统"等,成果已用于国家"七五"攻关及生产线,效益明显,被列为国家新技术成果推广。代表性著作有《空间核能推进系统结构》《现代测试与数据处理》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有《发动机喘振一爆燃的信号分析》《喷流噪声特性与控制研究》等。是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我学的是工科,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没有那么深,比较了解西南联大情况的是我姐姐(郑晏)。纪录片里也对我姐姐进行了很多采访。这个纪录片为什么好,<strong>第一点,<strong>它反映了当时西南联大的真实面貌,那一批知识分子都是抱着科学报国、救亡图存的信念,所以不管家里有多少困难,也要去。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郑天挺

我父亲的一些文章里就谈到,我们这代人不能老说哪儿哪儿艰苦,取得了什么什么成就,我们要努力科研,为国家奋斗,传承中华的文化,为国家培养下一代。

<strong>另一个呢,就是(纪录片反映了)<strong>西南联大的民主办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校互相支持。联大群星荟萃,从国学来说,大部分是学科的奠基人,从理工科来说,大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成就,应当说那时候的一批教授,已经和国际接轨了。

还有当时的学生,他们处在国破家亡的特殊年代,都是抱着救亡自强的学习责任感,有很好的学习动力,教师的学术作风也是非常严谨的。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郑克扬先生(左二)在发言

我父亲只是西南联大的一员。我必须说,西南联大的成功绝非某个人所能托起的,而是一批,或者说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合作的结果。

当时,我父亲写论文,就有罗常培等好多教授帮着一起改,不分学校,都在互相帮忙,这些都是联大师生的互助、团结表现,没有学校的差别,没有贵贱的差别。

当时从昆明到蒙自办分校,派了三个人,北大是蒋梦麟,清华是王明之,另外就是南开的杨石先。在蒙自分房子不是谁职位高谁就住好的,大家就是抓阄,所以可以看到当时民主的气氛是很好的。

去到蒙自后他们一心为学生服务,很多时候,教授亲力亲为,帮助落实学生伙食标准,上课、住宿区的安全问题等,都仔细安排,后面来了几批学生,所有教授老师全体出动帮助学生拿行李,安排住宿。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郑天挺先生夫人及孩子

我父亲这个人啊,其实就爱读书,在北大做秘书长时就多次请辞,好不容易1938年西南联大建立了,他调到文科所做副所长带研究生,当时非常高兴,1940年,干得正起劲的时候,梅贻琦和几位校委多次到家中来,希望他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承担更多的责任,我父亲才又再回来搞行政工作,做总务长,帮助校长打理日常事务。(郑天挺1938年1月24日日记:“此次南来,决意读书,以事务相强,殊非所望。”——《郑天挺日记》然而筹办蒙自事务时,郑天挺为租借房屋、建筑校舍、教职员与学生之伙食以及学校保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干练,为人称道。)

当时缺钱,我父亲1940年3月担任总务长,就发生工勤罢工,不是想闹事,是他们真的生活不下去了,当时教授把带的东西都卖得一空,开会都在研究吃饭的问题,后来通过组织人到农村想办法收购大米,以及昆明的一些友好人士出资出力,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strong>“西南联大”永远的丰碑

吴宝璋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吴宝璋

吴宝璋,河南光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师大党办副主任、外语学院党委书记。现为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专家服务团(旅游文化分团)专家、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昆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顾问。代表作有:《西南联大二十五讲》《云南导游必备手册》《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云南卷》《享誉世界的西南联大》《人民音乐家聂耳》《云南抗日战争史话》等。2010年以来,在云南电视台主讲《云南陆军讲武堂》《滇西抗战》《光辉的历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奋斗史》等专题,在云岭大讲坛讲《云南人的状元情结》《享誉世界的西南联大》《中国第四大名楼——大观楼》《龙云与云南抗日战争》《“昆明”及其誉称“春城”的由来》等专题。

西南联大的精神究竟是什么?

除了爱国、民主、科学以外,西南联大的精神还反映在三个方面,<strong>第一,校训“刚毅坚卓”<strong>。<strong>第二,校歌非常精彩,其中有几句,杨振宁先生曾很动情地讲到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第一句“千秋耻,终当雪”的意思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这个耻辱一定要洗去,这表明西南联大师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心;后两句“中兴业,需人杰”,抗战胜利了干什么?要建国啊,要完成中兴大业,这表明联大办学的目标很明确,很崇高,所以西南联大在这个精神的鼓舞下,才培养出那么多的大师,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吴宝璋教授发言

<strong>联大第三个精神的反映,就是纪念碑,纪念碑现在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即原西南联大旧址,被称作三绝碑。第一绝是闻一多先生写的篆体碑额,第二绝是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为纪念碑的撰文,碑文一千一百多字,内容博大精深,第三绝是碑文由联大中文系罗庸教授书丹,三位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师,所以这个碑亦称为三绝碑。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西南联大纪念碑

我把他称为云师大镇校之宝。正因为其非凡之价值,所以北京大学于1989年复制了纪念碑,立于北大西门内。后来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各复制了一块纪念碑,所以,现在我们神州大地上共有四块联大纪念碑。碑文的内容从此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纪念碑复制到北大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就说:“北大有一块碑,碑文里有一段文字,‘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我看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外交的哲学基础。”

碑文中还有一句:<strong>“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这句话充满了民族的自信。二战的胜利,中国付出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从此成为可以同美、英、苏坐在一张桌子上掰手腕的玩家。

冯友兰先生此话,既是充满自信,更是一种预言,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

<strong>西南联大二十五讲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预售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预售详情

2016年,我在30多年西南联大研究的基础上写了《西南联大二十五讲》,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诸多好评。

这些年来,云南人民出版社为宣传西南联大,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继纪录片后推出的这本同名图书《西南联大》,制作精良,为宣传西南联大做了大好事。在此我要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strong>弘扬联大精神、推动联大研究

龙美光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龙美光

彝族,云南彝良人,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编辑。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守望滴水》、《文脉书香》(2002、2005,均为远方出版社),诗文集《再等十五秒》,人物传记《罗占云将军传》。主编《战将罗占云》、副主编《罗炳辉百年经纬》。多家人文网站主持人,长期致力于西南联大研究及其文献收集。有文章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教材。

云南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发源地,“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云南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推动西南联大研究的最好方式之一。

联大承载着民族苦难,也代表着伟大的文化抗战精神。在军事斗争异常紧张的中日战争中,日寇多次把大后方校舍极其简陋的西南联大作为空袭轰炸的目标,而联大师生却在警报声中愈挫愈强,始终克服艰难困苦,坚持<strong>“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弦歌不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办学成就。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龙美光先生发言

关注西南联大,研究西南联大,解读西南联大,需要一批基础性的文献作为支撑。西南联大诞生至今已82年,回顾八十多年来国内外以西南联大为基本主题的出版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strong>一是西南联大结束时,1946年夏天,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出版了回忆文集《联大八年》。二是1988年前后出版的回忆文集《笳吹弦诵在春城》《笳吹弦诵情弥切》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三是1998年由北大、清华、南开、云师大共同编纂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六卷本史料汇编。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版的《梅贻琦日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等日记书信文献。

<strong>《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系列图书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护封效果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封面效果

<strong>新书预售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预售详情

“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集中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表的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文章,是对1946年出版的《联大八年》的丰富和发展,原生态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的全貌和群相,最多元、最全面、最立体、最生动地反映了西南联大的方方面面。

“艰苦与成就,物质与精神”这句话浓缩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史,是西南联大文化抗战精神的最好写照。期待更多的读者通过这九本书更好地走进西南联大,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大学精神的锻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参加<strong>“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的嘉宾

<strong>其他“西南联大”主题图书

<strong>“滇云八年书系·旧刊文存”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今日评论〉文存》

全1-10册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民主周刊〉文存》

全1-5册

<strong>新书预售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预售详情

<strong>大师的密码、大学之光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大师的密码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大学之光

<strong>新书预售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预售详情

<strong>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购买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购买详情

本文主体整理自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

云南人民出版社 <strong>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

文字整理:张益珲 李凌浩

文中图片来自本书及网络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strong>-云南人民出版社-

<strong>电商购买渠道

有赞微商城

<strong>天猫旗舰店

复制这段描述:<strong> ¥wLtHbrbpxUF¥

在淘宝/天猫app打开即可访问我社

<strong>天猫旗舰店

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穿越时代的“联大精神”|「记忆:西南联大书与人」活动嘉宾精彩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