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催眠

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催眠師拿著時鐘對別人來回晃動然後對方就閉上眼陷入催眠,從而問什麼答什麼,簡直不可思議,那麼現實生活中究竟這種現象是真的麼,曾經有人用懷錶對我搖來搖去,小編甚至覺得無聊。那麼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催眠這現象麼,小編帶你看看。

在心理學發展的初期,科學研究還不是主流,於是種種玄妙的理論、療法紛紛出現,例如精神分析、解夢、心靈感應等。催眠,就是玄之又玄的一種玩意兒,至今有人相信它是通往潛意識深處的終南捷徑,甚至能在催眠中穿越前世來生。也有實用主義者提出催眠可以治療心理問題,可以幫助警方證人回憶罪案真相等。

然而,科學早已無情地拆穿了催眠的西洋鏡,研究發現催眠其實是催眠師與被催眠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表演,並無神奇效果。所謂“效果”也只不過是暗示產生的“安慰劑效應”—人們雖然接受的是無效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於是通過心理和生理的機制讓自己的問題症狀得到好轉。就連“催眠之父”麥斯麥,也被科學家們證實是一個醫學騙子。

<strong>不信催眠者不能被催倒

催眠,是需要催眠師與心甘情願被催眠的人通力合作實現的。一個人要被催眠要做到4點:

<strong>1.精神高度集中;

<strong>2.身心徹底放鬆;

<strong>3.強烈地相信暗示;

<strong>4.對催眠狀態充滿期望。

因此,人們擔心被壞人用催眠術套取銀行卡密碼之類的事情並不存在,而警方也多次對“歹徒用迷魂香讓受害者乖乖聽從擺佈到銀行提款”進行闢謠—換言之,壞人打暈、燻暈你是可能的,但控制你的思維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用《斯坦福催眠易感性量表》測量發現,人群中有5%的人不可被催眠,而10%的人可以被催眠到很深的恍惚狀態,甚至出現夢遊,看到或聽到幻覺,這時他們的眼睛甚至還是睜開的。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越沉迷於幻想,就越容易被催眠;反之,認為催眠是垃圾的人是不能被催眠的。但是否容易被催眠與人的性格沒有關係,例如內向還是外向、是否神經質等。

有個判斷一個人是否容易被催眠的簡單方法:抓住他的手腕,讓他的手跟著你的手上下升降,做了十幾次動作以後,你悄悄鬆開他的手腕:容易被催眠的人依從性強,還會跟著你的手上下升降;不容易被催眠的人依從性弱,很快就不跟著你做動作了。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strong>“催眠之父”就是一個騙子

有人也許會說:“只要有效不就行了嗎?管它是什麼原理呢。”實用主義並不能為催眠開脫,因為依據科學的治療方法更有效,很多時候還更便宜。老實本分的催眠師也許能給人們解決一些小問題,但也有很多催眠師就是江湖騙子,如果找他們的人恰好患有嚴重的身心疾病,那就很危險了。

而且,催眠這類依賴於安慰劑效應的治療會讓病人產生依賴。他們被忽悠之後覺得自己患有低血糖、過敏、真菌感染等,然後就在治療中被催眠,感覺到“氣”的力量,或者所謂受到外星人的控制……總而言之,江湖上利用安慰劑效應的種種玄妙的“療法”為偽科學大開方便之門。

18世紀維也納醫生弗朗茲·安東·麥斯麥被後世稱為“現代催眠之父”,最初他用磁石或者磁化物來做催眠表演和治療,其行徑跟今天很多用“精神念力”給人治病的“大師”差不多,這竟然還一度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的支持。很快他就發現,催眠不用磁石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後來法國一個科學委員會對麥斯麥進行調查,其中包括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和拉瓦錫。調查報告稱,麥斯麥催眠治療的效果完全是來自病人的想象和強烈相信奇蹟的期望。法國醫學界還譴責了麥斯麥,稱他為騙子,並吊銷其行醫執照。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strong>表演催眠:你情我願的雙簧戲

表演性質的催眠通常在酒吧、俱樂部、展覽會進行,上來被催眠的對象通常有過被

催眠的經歷,十分清楚催眠中將會發生什麼,例如催眠師會讓他們學雞叫,然後回到自己在觀眾席的座位上,然後又要站起來大喊幾聲。觀眾之中也常常安排了催眠師的“託”。在臺上表演的催眠師經常玩一種小把戲,讓人扮成一塊木板,即僅僅靠後腦勺和兩個腳跟進行支撐—其實這個僵硬的動作並不難裝。這些被催眠者事前往往喝了酒,酒精對大腦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催眠中往往出現失控表現。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教研室副教授徐震雷透露,一次他應邀上臺配合一名催眠師表演,催眠師“催倒”他後為了顯示神通,“偷”走了他的手錶。現場觀眾都以為他不知道,其實他心裡清楚得很,催眠結束後馬上到後臺追討自己的手錶。

催眠師還有一些神秘兮兮的行為,例如反覆咕噥某種聲音、做某個動作、說著柔和放鬆的話語、撥弄手指發出聲響、從10倒數到1等。被催眠者則做出恍惚迷糊的樣子—這些其實都是裝神弄鬼,為了增加神秘感而已。

催眠讓一些本來不恰當的行為得到允許—平時怯懦斯文的婦女被催眠後,竟能接受粗俗淫穢的話語乃至公然的性挑逗。在極端的情況下,別人讓她們做什麼都服從,事後她們就聲稱“失憶”,便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這背後隱藏著一種社交約定,目的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注意。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strong>前世催眠:裝神弄鬼+想入非非

這種催眠聲稱讓被催眠者“退行”到前世,或者“進入”來世,但研究證實,被催眠者回想得到的內容都是這一輩子的。

有些學者認為被催眠者進入了一種恍惚的精神狀態,其依據是腦電波在催眠狀態下發生改變,不同於清醒的時候。然而,這並不足以說明催眠很特殊,因為一個人在做白日夢、聚精會神地思考、在腦海中想象紅色、打噴嚏等都會改變大腦的電生理狀態。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催眠實驗室主任尼古拉斯·斯潘諾斯認為,前世催眠與過去所謂“鬼上身”等情況很類似,催眠通過間接改變被催眠者的動機、期望和對事情的解釋,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在催眠中他們的行為並非真的處於恍惚狀態,也非打開了潛意識的通道,更非回到了前世。他們其實只不過是根據催眠師的暗示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已。一個順從地被催眠者在催眠師的誘導下,可以對來世產生幻想。例如,根據催眠雙方的需求和願望,被催眠者可想象自己身處兩千年前古羅馬的競技場,或者是一千年後的外星球之上。

英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瑪麗安·桑頓甚至認為,被催眠者在拙劣地模仿癲癇患者的症狀。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深層次的情感需要,在催眠師的暗示之下發揮自己的幻想。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strong>回憶催眠:想不起來就虛構故事

很多人希望通過催眠來喚醒被壓抑的記憶,發掘封存在潛意識中的“真相”。催眠師用催眠的方法和一些暗示的技術“發掘”出被催眠者小時候遭親屬性侵犯或者被外星人綁架的“經歷”,這些“經歷”一定要痛苦不堪,或者聳人聽聞,否則催眠雙方都不滿意,於是催眠打造了一些也許從來沒有發生過的虛假回憶。然而研究發現,人們的內心其實很少會有壓抑的創傷,虛假回憶反而給人們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

有些接受催眠的是犯罪的受害人或者見證人,有時警方慫恿他們在催眠中回憶所經歷到的事情細節。然而這種催眠也有可能形成虛假回憶,因此警方用催眠來“誘供”實在是很危險的事情。美國醫學協會的報告稱,沒有證據顯示催眠中回憶的準確性更高。而且,被催眠者極容易受到暗示,很容易用想象來填補缺失的記憶。例如在美國的一樁持械搶劫案中,三名目擊者在接受催眠後得出非常多的細節描述,然而三人的描述並不相符,跟事實也相去甚遠。因此,催眠狀態獲得的證詞很難得到法庭的認可,例如美國明尼蘇達高等法院就明確拒絕這類證詞。


冷知識:解密催眠的實情 充滿表演與欺騙的把戲

接受臨床催眠治療的人希望解決自己的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減肥,緩解身體疼痛,克服菸草藥物成癮、飛行恐懼等,有的催眠師似乎真的能提供幫助,其核心操作就是暗示,為此催眠師會讓病人放鬆,引導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個物件上面。但是,沒有確實的科研證據支持催眠的療效,所謂“有效的案例”多為傳說,而更多無效的案例卻沒有人收集。

科學家研究了催眠治療腸激惹綜合徵、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等,認為療效不確切。大量科學證據證實,主流的心理治療技術“認知行為治療”(CBT)對上述多種問題取得了確實的效果,而且不需要像催眠那樣故弄玄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統計學家R.巴克·鮑素爾稱,催眠高度依賴催眠師的暗示與被催眠者的信念,而這與安慰劑效應很難區分—如果有效,只不過是因為人們相信催眠師有能力治好自己。

有些催眠師乾脆把認知行為治療的內容整合到自己的治療中,配合安慰劑效應,在非常配合的病人身上取得這樣那樣的療效。例如,一位催眠師朗達·格拉芙發現視覺暗示與想象對大多數人都有效,她讓吸菸的人把自己看成是不吸菸的人,讓胖子把自己看成瘦子。當受到香菸與美食誘惑時,人們要對自己說“不要,不要,不要,我能控制自己”。這樣做即使有療效,催眠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還是認知行為治療的功效?抑或是當事人自己有強烈的改變意願?

那麼你相信催眠麼,你有過被催眠的經歷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