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的使命是當好排頭兵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8年,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行軍、排頭兵、領頭雁,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故事。隨著智能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不斷湧現,中國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成為轉方式、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2018年裡,改革是這一年中國園區轉型力量的底色,它塑造了園區輝煌的過去,也吹響了它再出發的號角。

<strong>綠西瓜邏輯

在坐擁近千畝的溼地“九洲窪”的某高新區,“180天之內拒絕400億的投資”,聽上去有些瘋狂。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備受青睞,節能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及新能源產業、高端製造業、生物科技產業等由此被納入“棋局”,而在此之外的投資,則全被拒絕。

在全國各地的園區裡每天都在上演,捨棄400多億元的投資,又爭取到400多億元的新項目落戶。這種,已經成為國內園區的共識和堅守,成為“環境變現”的生動演繹。

<strong>減肥出效益

作為工業大區,如何破解低效用地、低端產能、低效企業,盤活閒置土地和廠房,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擺在國內不少園區面前的問題。而某經開區的破解之道是出臺促進工業企業增效升級、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低效閒置用地清理處置、閒置廠房管理等四個方案,細化“創新轉型升級”的制度設計,率先建立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力圖打造“畝均效益第一區”。

“瘦身”,顯然是瞄準了積弊。長期以來,中國園區要從粗放型走集約型,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資強度不夠,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配套服務環境不優等問題必須解決。瘦是為了壯。這些大型產業項目的引入,無疑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層次提升。

<strong>出海提實力

建立海外孵化器是濟南的“首創”,但孵化國外成果,接力“外腦”為我所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國家高新區企業共設立境外研發機構994家。走向海外,由自我發展向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轉變,既是中國園區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也是園區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國家高新區主動參與國際經濟與產業競爭,提升了實力。今年1—5月國家高新區出口13719億元,佔全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的20.1%;出口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比重和水平顯著提升。

<strong>三十年大變

在沒有任何可借鑑、可參考的先例下,某工業園區在產業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先後編制實施了近100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在全國首創了充分授權的一站式服務中心,首創空陸聯程通關模式,設立了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如今,既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是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已成為一座發展現代化的產業新城,吸引著全球的高端人才、創新資源在這裡碰撞。

經過30年發展,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68個。這些國家高新區集聚全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誕生了一批如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

30年來,國家級高新區和地方高新區在中國各地百花齊放,也湧現了一批等高水準的國家級高新區。這批高新區也成為了衝擊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中堅力量。

在新的時代,擺在中國園區面前的使命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發展培育新興產業,當好排頭兵。

產業園區的使命是當好排頭兵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深圳科技園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