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別讓臨終關懷缺失成生命遺憾

清明節臨近,與生命相關話題趨熱。一篇講述臨終患者感受如何、家人應如何照護的文章在社交網絡熱傳。“發達國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我們的老人卻只有1%享受到”的說法,更挑動人們的神經。生命的最後一程,應當在家裡、養老院,還是醫院的病床上度過?廣州地區的臨終關懷服務需求量是多少?能提供的臨終關懷床位又有多少?記者走訪全市醫院、養老機構,為您一探究竟。(3月31日《廣州日報》)

臨終關懷對很多國人來說,還很陌生,在人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時,當人將離開這個世界時,需要這個世界給予他更多關愛與溫暖,讓臨終病人少一些孤獨與恐懼,讓他在“無憾、無懼、無痛”中儘可能優雅地離去,而不是在病痛折磨下遺憾地離世。

國人重視優生,卻不重視優死,這與國內教育不重視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有很大關係。國人甚至忌諱談論死亡,比如有一些臨終關懷醫院,就被醫院附近的人視為晦氣,反對臨終關懷醫院建在自己家附近,以致一些臨終關懷醫院不得不數次搬家。而醫院對臨終病人也多采取放棄收治的辦法,因為臨終病人會影響醫院治癒率考核。臨終病人只能接受保守治療,又要佔據醫院有限的醫療資源,影響了醫院“創收”。一些臨終病人被醫院拒收,只能回家等死,而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讓不少臨終病人的最後時光,生不如死,備受煎熬。從醫療機構到社會公眾對臨終病人都缺乏足夠的關注與關愛。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瞭解,全國每年大約需要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病人超過750萬人,面對如此大的“剛需”,需要形成完善而成熟的臨終關懷體制,要大力發展臨終關懷服務,社會也需要改變觀念,重視優死,教育也要能補上缺失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一課。

別讓沒有臨終關懷成生命最後的遺憾,別讓“最後一程”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走上這條路,而死亡,並不是簡單之事。臨終病人,身體衰竭,死亡的過程是痛苦的,讓臨終病人生命的最後一段路,走得儘量輕鬆一些,不那麼痛苦,醫療機構應該更多著力於此。親友也要多陪伴臨終病人,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親情的陪伴,讓他們更無遺憾地離開人世。

人的生命應該善始善終,對臨終病人予以臨終關懷,不過是對人之為人的基本要求,能體現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這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如對於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的醫院給予一定的補助。也要求醫院不能拒絕對臨終病人的救助等等。公眾也要改變觀念。這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引導,重視死亡教育,當公眾重視,改變了錯誤的觀念,重視臨終關懷,有需求必有市場,相關臨終關懷服務也會發展起來,為社會提供優質的臨終關懷服務。要讓臨終有關懷,與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一起,受到相關部門及全社會重視,才能讓人活得有尊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