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归途:最后一公里的“摆渡人”


1月22日,何银祥在驾驶小船,他驾驶的小船是大船的动力来源。贵州榕江县古州镇的八吉渡口,由于没有桥梁,200余米宽的都柳江需要乘坐渡船才能通行。在都柳江对岸,居住着两万余名少数民族同胞。 每日早上7点到傍晚7点,54岁的何银祥和43岁的赖福昌都会驾驶渡船来回六十余趟接送来往村民。由于距离最近的八吉侗寨只有一公里多的路程,他们又被称为春运最后一公里归途上的“摆渡人”。 目前,渡口旁的“八吉大桥”已开工建设,何银祥和赖福昌也将见证当地最后的摆渡历史。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赖福昌在发动小船上的发动机,小船是大船的动力来源。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何银祥在驾驶渡轮。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渡轮在都柳江上行进。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赖福昌在船板上等待渡轮靠岸。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赖福昌与乘坐渡轮回家的当地村民交谈。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赖福昌与乘坐渡轮的小孩交流。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何银祥在驾驶小船,他驾驶的小船是大船的动力来源。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何银祥和赖福昌在调整船板高度。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何银祥在渡船上指挥乘客上船。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赖福昌帮助一名乘坐渡轮的孕妇拎包下船。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月22日,渡轮在八吉渡口接送群众。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