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疆飲食40年變化,從“老三樣”到“海陸空大聚會”

從只能儲存白菜、土豆、蘿蔔“老三樣”過冬,

到新鮮菜品全年隨時可選;

從過年時將黃桃罐頭視為珍饈,

到櫻桃、藍莓、榴蓮進口水果隨處可見……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40年來,

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首當其衝體現在餐桌上的變化。

看新疆饮食40年变化,从“老三样”到“海陆空大聚会”

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烏魯木齊調查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烏魯木齊人均食品支出為8455.8元,是1980年的93倍。

改革開放40年來,從吃飽到吃得營養,再到追求食品綠色有機,烏魯木齊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一直在不斷提升。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用糧票買米麵油,一個職工每月也就21公斤糧食,家裡男孩多的,老人小孩就去挖野菜、摘榆錢,和在飯裡讓一家人吃得飽。”61歲的退休市民許茂回憶道,改革開放前,糧油、肉蛋奶在國營商店憑票供應,糖也很少能吃到。1978年後,售賣生活用品和食物的小集市陸續在烏市出現,他至今記得第一次用工資買了5毛錢的糖帶回家給弟弟妹妹時,一家人都甜到心裡。

看新疆饮食40年变化,从“老三样”到“海陆空大聚会”

排隊購買冬儲菜

那個年代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有冬天囤菜、醃鹹菜。一到10月,許茂家就全家出動,搬回上百公斤的蘿蔔、土豆、白菜。“平房都有地窖,搭架子碼上成堆的冬菜,還有自家罐裝的西紅柿醬。”加上許茂家醃的鹹菜,地窖裡的冬菜基本能吃到來年三四月份新鮮蔬菜上市的時候。

45歲的出租車司機魏明在烏市解放南路附近長大,他還記得40年前的冬季裡,只有過年才能吃上水果罐頭,有楊梅、黃桃、橘子的,好比一盤珍饈,哥哥姐姐都要讓給弟弟妹妹吃。

在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中,人們的飲食消費支出快速增長。烏魯木齊調查隊資料顯示,1980年,首府市民的食品支出不足100元,1988年增加到578元,年均增長26%;食用油、家禽、鮮蛋、鮮奶的消費量都成倍增長,其中鮮蛋從1980年的人均1.2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9.8公斤,居民食品結構的營養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3年,我國放開糧食市場,居民糧油供應證和糧票停止使用,餐飲業開始強勁發展。魏明回憶,30年前,各種飯館迅速多了起來。上世紀80年代到烏市第一家西餐廳鴻春園吃蛋糕還值得吹噓,到上世紀90年代你可以在烏魯木齊市品嚐到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年夜飯也可以是“海陸空大聚會”,南方水果更是越來越普遍了。

烏魯木齊調查隊數據顯示,1998年,烏市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達1948.2元,消費性支出佔比為44.2%,恩格爾係數達到小康水平。相比1988年,購買瓜果類支出增長3.9倍,羊肉支出增長5.6倍,奶類支出增長6.4倍,在外用餐支出增長51倍。烏魯木齊居民用餐開始講究營養搭配,外出用餐也頻繁起來。

之後的10年中,烏魯木齊居民在飲食方面可謂“隨心所欲、酣暢淋漓”。“2002年肯德基在友好路開了第一家店,大家排隊去吃‘洋快餐’要等一個小時。現在,市區有數不清的自助餐廳、美食城,市郊則有大把能吃能玩的農家樂,到酒店訂年夜飯的人也越來越多。”魏明笑著說,比起以前,感覺現在“天天在過年”。

烏魯木齊調查隊數據顯示,2008年烏市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247元,消費性支出佔比為37.1%,恩格爾係數達到富裕水平。其中在外用餐支出為823元,反映出人們外出就餐的頻繁。

另外,2008年烏市餐飲行業營業收人達46.7億元,比1998年增長4.3倍。

“近幾年,很多人聚餐都不再追求排場,而是更注重健康養生、營養搭配。加上‘光盤行動’的號召深入人心,大家在飲食上更科學、剋制了。”36歲的公司職員張揚說,每到春天他都會和朋友四處採買沙蔥、蒲公英、薺菜、馬齒莧等野菜,不同於父輩們用於充飢,他們現在是追求天然健康。

如今,在烏魯木齊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可以明顯看到,飲食文化有了更加多元的發展。不論是外出就餐還是自己在家做飯,大家不僅追求色香味俱全、營養搭配全面,還要求菜品造型優美,能融入個性和文化。吃年夜飯,越來越多的家庭也開始注重情感交流,體驗家的味道。

日常生活中,大家更追求自由方便的用餐方式,據美團外賣新疆區經理宋文欣介紹,目前烏魯木齊市每天網上訂餐份數可達10萬份,大約有兩萬人每週都會點外賣。

據烏魯木齊調查隊數據顯示,2017年烏魯木齊人均食品支出8455.8元,是2008年的2.6倍,是1980年的93倍。食品支出在消費性支出中的佔比下降到26.9%,人們更注重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