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2》甘肅省博物館:軍事專家張軍社落淚

《国家宝藏2》甘肃省博物馆:军事专家张军社落泪

中國網娛樂1月21日訊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於1月20日(週日)晚播出了第七期節目,甘肅省博物館的三件國寶——驛使圖畫像磚、銅奔馬、人頭型器口彩陶瓶驚豔亮相。通過古代一個個驛站鏈接到今天一座又一座的通信基站;通過象徵著漢代最強軍備的“銅奔馬”鏈接到今天我們海上的最強軍備“遼寧艦”;通過一件件彩陶瓶鏈接到先民對美、對自然的理解。每一種鏈接,都是一種對話。讓信息傳遞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隨心所至,觸手可及。讓河西走廊的雄渾氣魄,再次喚起華夏將士守衛疆土的壯志豪情。讓代表著“人類童年,智慧之花”的早期畫作,再次拉近我們與中華文明源頭的距離。這些美麗的誓言與夢想,是以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女士為代表的現代通信人之信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事專家張軍社的畢生使命,是在甘肅紮根35年的文博人張朋川之熱愛所在。當他們站在舞臺中央,講述著他們所熱愛的事業,他們的內心是赤誠而真實的,他們的淚水與感動是自然流淌出來的。所有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同時,由杜淳、黃軒、吳磊所帶來的前世傳奇,同樣為我們開拓了一個鏈接的通道,讓我們沉浸式的體驗到歷史的溫度。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在古代,驛站在廣闊的疆域上,傳遞著急切的軍令和溫暖的家書;今天,一個個基站組成的通信網絡,讓我們的距離變得更近,讓世界變得更大。從見字如面到觸手可及,中國通信人用敢於突破常規的魄力和艱苦卓絕的奮鬥,切實地改變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在2G時代,我們還只是一個看客,到了3G時代,我們剛剛明白通信技術的概念問題,到4G時代我們一躍到了世界前列。現在,5G時代也即將來臨,我國在5G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移動曾參與制定首個5G標準,牽頭國際標準組織15個關鍵項目,累計提交網絡領域國際標準提案1500餘篇。一代代技術的更新換代時間越來越短,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即將來臨。如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女士在節目中所說:“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我們處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更是歷史的見證人與創造者。

《国家宝藏2》甘肃省博物馆:军事专家张军社落泪

“入伍四十年,他為自己是一名海軍而感到自豪”

軍人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情動時。節目中,當提到為航母奔波一生的劉華清將軍,提到為中國現代海軍事業奉獻青春乃至生命的幾代海軍人,這位從軍入伍四十年的張軍社大校竟數度哽咽,多次流淚。這種情感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當看到他用篤定而有力的軍禮回應我們時,“中國軍人”四個字沉甸甸地落在了每個人的心上。我們的國家不僅有著裡廣闊的疆土面積,還是一個海洋大國,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這就需要建立起強大的海防才能守衛我們的國土安寧。而軍人就是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他們用生命與信仰捍衛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守護故國疆土的初心不忘,壯志不改。一座銅奔馬飛馳古今,凝聚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一艘艘躍然海上的中國航母,也成為中國海軍砥礪前行的座座豐碑,而它也必將為我們的一往無前保駕護航!

《国家宝藏2》甘肃省博物馆:军事专家张军社落泪

“他曾手繪彩陶2000餘件,用三個關鍵詞解讀審美”

他曾用兩個搪瓷盆兒換回了這件“人頭型器口彩陶瓶”,他同時參與了驛使圖畫像磚、銅奔馬的挖掘過程,他手繪彩陶2000餘件、出版《中國彩陶圖譜》,他就是在甘肅紮根35年的文博工作者張朋川。如今已是76歲高齡的張爺爺,在現場講起自己熟悉的考古與熱愛的彩陶時,精氣神兒絕不輸於在場的所有年輕人。從中國美術史的開端,講到審美的最佳視角。從彩陶的含蓄之美,講到遊目法的奧妙,最後竟然還通過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映射了魚紋簡化的抽象藝術,惹得張國立老師現場直呼張爺爺“腦洞開得太大”。其實,史前遺址的挖掘不像古代大墓是有史可依,有跡可循的,往往要經歷不斷地試錯過程甚至運氣成分。然而正因為有了如此艱難的探尋,我們才能通過8000年前的建築群到5000年前的宮殿,整體窺見從原始社會晚期走向文明的發展過程,才能通過彩陶,更加接近中華文明的源頭,感知先民對美與自然的理解,看到他們熱烈的生命力和奔騰的想象力。

下週,《國家寶藏》第二季的舞臺將迎來山東博物館的三件國之珍寶,它們又曾經歷怎樣的前世今生呢?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每週日19:30《國家寶藏》第二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