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旗是什麼意思呀?哪些人需要或者說希望被抬旗?抬旗之後生活會有比之前有什麼變化嗎?

xhide


滿清時所有東北來的子弟,不外乎八旗出身。八旗又按照地位、尊榮由高到低依次有皇帝親馭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宗親貴族大臣所屬的下五旗: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



八旗的身份規格,就就相當於在八旗內部把人分個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可逾越,這個身份對很多人來說,一出身就被標榜一輩子。

整個滿清的天下,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給那些功勳卓著的人抬旗,一旦被抬旗,那就是能嘚瑟後代萬世千秋的頂榮耀的事,標榜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又上一個臺階,乃至好幾個臺階。如果是漢八旗,可抬為滿八旗,滿八旗中的下五旗,可抬入上三旗。抬旗之後,有些以前需要低著頭問好的人,以後他得低著頭問你。

整個滿清幾百年的朝代裡,實際上被抬旗的人並不多。

雍正年時,年羹堯家以其兄妹榮寵,將他家滿門從鑲白統一抬進鑲黃旗。


(年羹堯)

同時代的田文鏡以其政績卓著,雍正特許其從正藍抬進正黃。

乾隆時,和珅也曾被抬旗。最著名的是晚清慈禧,把自己全家從鑲藍旗抬入鑲黃旗。


不書公子


先說清朝的旗籍制度。

旗籍相當於戶口。比如說吧,清朝皇帝也是要戶口的,他的戶口在哪裡呢?

在八旗之一的鑲黃旗裡,一般寫成是“頭旗內頭參領下頭佐領人”,皇帝是鑲黃旗滿洲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但是實際上,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所以這個戶口只是依例寫下的,並無實質作用。

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裡每一旗分滿洲,蒙古,漢三個部分(論民族的話,裡面還有高麗人,回人,甚至還有俄羅斯人)。

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三旗。旗主是皇帝。多守衛皇宮。

下五旗: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旗主是王公貝勒。多守衛北京和外地。

(圖片:八旗王公大臣,出自《唐土名勝圖會》)

一開始下五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子弟親屬,順治以後,皇帝不斷地把皇子分到下五旗,以此來加強對下五旗的控制,例如雍正帝本在在下五旗的鑲白旗裡,後來才進了上三旗。

我們今天說的滿族,其實是民國之後才有的一個概念,此前並沒有人說自己是滿族,一般是用“滿洲”作為族號的(一說滿洲是國名,大清則是王朝名)。

而清朝的時候,所有人按照戶籍分的話被分成兩種人:旗人和民人。八旗裡的人都是旗人,旗人以外的都是民人。注意這裡的旗人,有三種,滿洲人,蒙古人,漢人,就算是漢人入了旗籍,也是旗人。

民人就不多說了,就是當時的普通老百姓,漢臣等,沒有特別優惠的好處。

旗人呢,相比民人,好處可太多了,不用幹活,不用經商,按時領銀子,簡直是神仙般的生活。

不過,在旗人內部,實行的是嚴格的主奴制度,也可以說旗籍制度是奴隸制度。

下層的旗人是上層旗主們的奴隸,所以今天的清宮戲裡動不動就稱呼“主子”“奴才”什麼的,一層一層的,低的是高的奴隸,奴僕,高的又是皇帝的奴僕。

不過,想自稱奴才也不是隨便可以自稱的,只有旗人才有資格這樣說話,換句話說,想當奴才,首先得看身份是不是旗人。

在八旗旗主之間,是不相隸屬的。

為什麼要抬旗?

上面說清八旗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的直接的奴才,下五旗有兩個主子,一個是本旗的旗主,另一個是皇帝。

所以,抬旗的第一個好處是主子少了一個,不再是本旗的旗主和皇帝的雙重奴才了,變成皇帝的奴僕。

抬旗的一般對象主要是三種人:有大功的人,皇后和妃嬪的家族。

清朝的后妃等有了較高的身份,立馬抬旗,為啥呢?

你想啊,身份升高了,按照禮制,王公大臣見了要行禮的,可是如果這個妃子原本在下五旗裡,按照旗籍制度,她又是本旗旗主的奴僕,是要對旗主行奴僕之禮的。

再比如,這個后妃本是下五旗的,那麼旗主家裡有喜事喪事了,這個后妃的孃家人還得像個奴才一樣的跟在旗主後面侍候,這多尷尬,多不像話。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抬旗,一旦抬進上三旗,就不再是下五旗旗主的奴僕了,禮節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從康熙之後,不管是皇后(死後被追封的也包含在內),貴妃等,他們的孃家只要是在下五旗的,又或者不是旗人的,全部抬旗,進到上三旗裡面。

例如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本在下五旗(鑲藍旗),後來抬旗進了上三旗(鑲黃旗)。

另外,很多后妃本是漢姓,抬旗之後多在其後加上一個“佳”字,這個“X佳氏”是傳統的滿洲姓氏,所以這是抬旗之後的滿洲化。

常見的比如康熙朝的成妃戴佳氏,敬嬪王佳氏,乾隆朝的忻貴妃戴佳氏,嘉慶朝的華妃侯佳氏等。

抬旗的親族範圍也有一些界定。例如,嘉慶年間的翰林院編修吳振棫寫過一本專門記載清朝典章制度的書《養吉齋叢錄》,寫道“建立功勳,或上承恩者,則有由內務府旗下,抬入滿洲八旗者,有由滿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謂之抬旗。然惟本支子孫方準抬,其胞兄弟仍隸原旗。

抬旗裡面還有一種,比較複雜。

在八旗的內部,一般又分成三種人:外八旗人,包衣,旗下家奴。

外八旗主要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一般稱之為旗份佐領,還有一些與之有血緣關係的普通旗人。

包衣主要是侍候皇帝,旗主等的奴僕,家園壯丁等,他們是良民,不是賤民,是奴僕,但是同時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旗下家奴,如果包衣有戰功或者其他原因,改成隸屬於旗份佐領之下,這也叫作抬旗。

旗下家奴最可憐,沒有自己的獨立戶口,是上面兩種旗人的家僕,是賤民,不可以科舉,不可以做官,想取得自己的獨立的旗籍是很難的,更別說抬旗了。

再說旗籍制度下的婚姻制度。

旗人和民人不通婚,上三旗和下五旗原則上不可以通婚,同一旗裡面上層和下層原則上也不通婚,所以,等級制度是很森嚴的。

清朝的下層旗人其實很可憐的,很多都是窮光蛋,因為他們不可以買賣經商,不可以務農手工,人身關係是上層旗人的奴僕,他們只能當兵,科舉,那旗人又太多了,兵額有限,科舉也不是那麼容易考上的,所以大部分人都失業在家,無所事事,除非冒風險做點生意賺錢。

此外,本旗旗主原則上可以允許或者否定本旗旗人的婚姻大事,可見旗主和旗人的關係。

簡單來說,八旗裡面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在科舉,仕途,糧餉等待遇基本相同,但是呢,有些地方有很大差別,例如抬旗進了上三旗,只有皇帝一個主子了,上三旗子弟容易成為皇宮侍衛,下五旗則很難,下五旗的旗人遇到旗主重大事情,喜事喪事等,要為旗主效勞,很多下五旗的旗人要擔任旗主的府員(諸如侍衛一類的),抬旗後,這些統統沒有啦!

改旗,出旗,逃旗。

在旗人內部,還有一種,叫改旗,即在本旗內部變換身份。

例如,八旗內部由這一旗改入另一旗。

同一個旗內,從漢旗改為滿洲旗,蒙古旗改為滿洲旗等(也有說這叫抬旗的)。

清朝中期之後,允許(後來強制)一些漢軍旗人脫離旗籍,成為民人,這叫做出旗。

注意,這個出旗的對象是漢軍旗人,而八旗裡的滿洲旗人,即正身旗人不可以出旗,雖然旗人享有很多優惠,可是不工作,不做官,不務農,不做生意,每年靠著朝廷發的餉米,怎麼可能夠生活的呢?是以很多正身旗人逃旗,例如乾隆年間,寧古塔將軍鄂彌達上奏稱,吉林三千滿兵貧苦日甚,逃走者甚多。

由於逃旗的越來越多,清廷不得不制定了一個“逃旗法”,連帶官員一併處置,但是淘逃旗的仍然很多,畢竟生活更重要嘛。

注:以上對旗籍制度的描述是綜合整個清朝時期來說的,因為清朝前中後時期旗籍制度變化很大。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抬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將某佐領下的某家族人,抬入地位較高的旗分中,即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所謂上三旗包括為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其餘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五旗為下五旗,比如從正藍旗抬入正白旗。另一種是旗內變動,由包衣佐領抬入本期的旗分佐領,脫離奴僕組織。

清代被抬旗者主要包括兩種人:

一是旗人官員,他們多因軍功或者政績突出,而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或者由包衣抬入旗。如左都御史鑲紅旗滿洲人拉布敦,因平叛犧牲,所以將其子及在同一旗之子弟抬入正黃旗滿洲,雍正朝的大臣田文鏡,本為正藍旗漢軍旗人,後抬入正黃旗漢軍,還有同治朝的大臣官文,原屬正白旗包衣,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抬入正白旗滿洲。

二是皇帝后妃的母家(滿語“丹闡”),這種情況也有多種。比如康熙帝生母佟氏抬旗,是在康熙繼位之後,尊生母為太后,所以為生母族人抬旗,類似的還有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嘉慶的生母魏氏(令妃),再如皇后的母家,又如皇帝受寵的妃子,像乾隆庶妃高氏,本為包衣籍,抬入鑲黃旗滿洲(《延禧攻略》中的高貴妃),還有就是前朝皇帝之妃,如雍正時將其弟弟允禮的生母、康熙的妃子勤妃陳氏抬旗。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清代皇帝妃子及宗室妻妾大多是由包衣女子或者下五旗女子選入,所以一旦丈夫或者兒子得勢,總是會想方設法幫助妻子或者母親抬旗。

至於好處,很明顯的一點,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而下五旗的旗主是王公大臣,跟著皇帝所享有的好處當然優於王公大臣。而對於包衣而言,抬旗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脫離奴籍。


楚邾


抬旗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一個小環節,八旗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制度,有點類似於咱們現在說的體制內,是最早清朝建國時期東北地區的人,都被編在八旗之內,這是他們最為核心的人口力量,後來隨著入關定鼎中原,八旗以外的人,就都稱為民人。所以,至於抬旗,就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從民人抬旗而進入八旗,一類是八旗之內由地位相對低的旗分抬入相對高的旗分。

從生活的好處來說,由民人抬入八旗是比較有好處的,咱們剛才說了,八旗相當於體制內,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八旗的專門部門負責,婚喪嫁娶都有紅包,每戶人家最少可以有一名男丁被國家分配工作,科舉考試在名額比例上也有很多優勢,世世代代承襲,進入八旗了,起碼幾代人就再也不愁生計問題了。

但第二類的八旗之內的抬旗,其實就沒有太多實質上的好處,多是一種聲名上的榮譽。比如乾隆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原本是內務府旗人,後來隨著恩寵有加,被抬入外八旗,原來的包衣出身變成了正身旗人,對於他們家來說,只是聽起來更好聽而已,因為在大清律的判定上,包衣籍和正身旗人都屬於良人,沒有太多區別。

那麼至於抬旗,清廷一直沒有明文規定,當到多大的官,立過什麼樣的戰功,就可以被抬旗,都是皇上特殊的恩寵,所以又都是可遇不可求。


紅小豆館主


一、需要理解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建立旗軍制度,在旗之家的男丁都要參軍服役,也就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全民皆兵。實際就是軍國主義體系。也因此能夠從混戰中崛起,迅速統一女直各部。

其中,每300兵力組建一牛錄,首領大箭,又稱佐領。15牛錄組建一旗,首領旗主。後期又在旗與牛錄之間設置參領。

最先,努爾哈赤只有一旗,號黑旗。交給弟弟舒爾哈齊管理,再組第二旗白旗,後交給長子祁英。這兩人被先後廢黜,黑白兩旗兵力與第三旗紅旗完全混編,拆散。最終形成八旗。

八旗逐步獲勝,擴編,後期再補蒙漢八旗,各附屬於滿八旗,其中滿蒙旗為騎兵,漢軍八旗為步兵炮兵等從屬兵種。

二、各旗地位

努爾哈赤死,皇太極陰謀奪位但實力不足,所以與代善等共同掌權,還殺馬會盟,約定即便原主犯罪,兵馬佐領也只能分給侄兒兄弟。之後皇太極逐步削除政治對手阿敏、莽古爾泰、德格類等,代善表示屈服,最終基本掌握了權力。但沒徹底完成削藩的皇太極就死了,長子毫格掌握的正藍旗和支持皇子的兩黃旗(當時的上三旗)實力雖最強,但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努爾哈赤死時的兩黃旗)也不弱,為爭奪汗位互不相讓,最終達成妥協,福臨成為繼承者。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但多爾袞很快將之排擠出去並殺毫格,控制正藍旗。

不過孝莊母子並不居於劣勢,本身兩黃旗,代善兩紅旗,濟爾哈朗鑲藍旗都是堅定支持者。多爾袞雖掌握權力,但想要篡位是基本不可能的,何況他本身沒兒子。

多爾袞死後被清算,繼承人正白旗旗主,多鐸子,多爾袞養子多爾博被勒令歸宗,親王被廢黜。乾隆四十四年才恢復親王,多爾博的後代繼親王。但沒有還正白旗。呵呵。

福臨將正白旗據為己有,與兩黃旗合稱為上三旗,兵力親將,守備京畿地區。其餘下五旗分駐各重要城市,設置將軍,都統等,負責監控漢軍綠營及地方政府。

康熙後,皇權強勢,很多皇帝子孫被分配到其他各旗去領若干佐領,實際上是搶奪,但下五旗原主們也沒辦法對抗。

所以,上三旗下沒有旗主,諸王、貝勒、貝子分管各參領佐領的民事。下五旗有旗主,旗主與其他王、貝勒、貝子分管參領佐領。

三、抬旗的意義

以1644年入關為時間點。各旗旗主、參領、佐領等職務世襲罔替,固定尊卑,普通旗丁後代即便成為高官,但依舊得在原主子後代面前自稱奴隸。哪怕原主子後代窮得要飯,也得奉獻錢財甚至幫忙。甚至軍機大臣被原主叫去幫忙做事,也得請假去辦。

所以,就涉及到抬旗了。

得到皇帝的賞識,自己這個家庭從下五旗進入上三旗籍屬,就相當於從皇帝奴才的奴才,晉升到皇帝直屬的奴才。

同時,從漢軍旗晉升到蒙軍滿軍旗,蒙軍旗晉升到滿軍旗,也是抬旗。但是,非八旗進入八旗,是入旗,不是抬旗。

誰需要抬旗呢?

自己做官的,當然想旗屬更高,就和皇帝更親近。家中有女子參加選秀的也希望抬旗。上三旗滿軍地位最高,其次下五旗滿軍。再是蒙軍上三旗,下五旗,等。

抬旗只是本人這一家,其餘家族成員不變。

抬旗後,原來的旗主參領佐領就管不到,分到京畿地區歸屬上三旗各佐領下,領到更多些的鐵桿莊稼,子孫參加軍隊或筆貼士考試,晉升機會遠比下五旗更多。


四川達州


清宮劇把這些神秘化了,所謂抬旗,如同現在的遷戶口:把某某省戶口遷到北京市、上海市而已;

因為八旗制度本身,是一種軍政合一制度,八個旗相當於八個省(或八個軍區),北京上海戶口就是比河南湖北陝西戶口好;王牌集團軍就是比乙種集團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