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生理特點以及生活特性

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皮膚呼吸初助。

蛙類的皮膚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皮膚保持溼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叢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裡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裡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捲入口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甦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

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

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溼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幹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青蛙的生理特點以及生活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