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何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这个问题可能困扰了很多人,我个人觉得应该跟几个战国时期的牛人有关。

我们先来说当年的长平之战,这个战役牵扯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牵扯出来的战国名人是白起和赵括,具体战争经过我就不谈了,结果就是赵括为了突围,亲自带兵冲锋,被秦兵的狙击手(原文是弓箭)给干掉了,然后就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何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这个故事有几个小细节需要强调下,我读书少,这块内容主要参考自《史记》,按照太史公的讲述,白起包围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可是费了大力气的,当时秦国的国君甚至亲自动员秦国百姓凡是十五岁以上的都拿起武器上战场,协助白起的军团截断赵括的粮道,——这个细节说明什么呢?白起赢得并不轻松。

这个战争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赵括的死,虽然纸上谈兵留下千古笑柄,但是赵括是实打实的军旅世家,而且他是死在带头冲锋的作战中,当时的赵军粮道断绝,唯有冒死一拼才有希望,这种情况下连主将都不惜命了,将士难道不奋力突围?虽然最终的结果是突围失败,但是有一点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秦军在这一仗里折损不会少!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何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以上是第一点原因,我接着说第二点,这个原因牵扯出来的是个说客,赵国的苏代,苏代是谁?史载是苏秦的族弟,——这个家族还都怪擅长嘴皮子功夫。长平之战后其实赵国国内的贵族都快吓尿了,贵族们一旦没了方向,就是纵横家们展示本领的时候了。当时白起进攻赵国时用过反间计,这个计谋赵国也会,赵王就派苏代带着大量金银财宝来到秦国,找到了当时有应候之称的范雎,大量财物献上之后,苏代说了几句话:“白起一旦攻下赵国,必定会被秦王提拔到“三公”的位置,到时候,秦国可就不是您说了算了,白起肯定会爬到您的头上,我这次来给您出个主意,我们愿意割地求和,这样既可以让连年战争的秦国休养所生息,还能限制白起的发展”。

——范雎一听,这话有道理,什么秦国一统天下的大业暂且不管,总不能让白起爬到自己头上去吧,赶紧给秦王陈说各种利害,毕竟是秦国的国相,深知秦王脾气,而且范雎又貌似真的在为秦国考虑,秦王最终就答应了范雎的建议,同意了割地求和。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何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当然这事儿还没算完,赵国终归是要打的,秦王对一统天下是念念不忘,赵国割地赔款没过多久,秦王又派兵攻打邯郸,可是此时的白起因为对范雎有意见就称病不起,秦王当面请都不行,后来秦王只好换将攻打赵国,这时候又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出来了,当时秦国势大,引得各国都很忌惮,赵国就向魏国求救,这时候就发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这一战秦军败了,死伤惨重,秦王觉得还是得让白起出征,可是在范雎等人的存心设计下,白起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被逼自杀,——这就又一次延缓了秦国攻打赵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后之所以秦国用了三十年才灭赵,我认为主要就是以上原因,战国能人辈出,随便一个人延缓他个十年、八年的根本不算事儿,不过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大统一终归是历史的趋势,个人的小聪明在大趋势面前,就有点不够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