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洪湖赤衛隊

湖北省洪湖市,因為一部《洪湖赤衛隊》人人皆知,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也成為了湖北民歌的代表。

如今,洪湖水依舊波光粼粼,當地為了保持洪湖水質,組建了新時代的“洪湖赤衛隊”。因此,洪湖在革命戰爭的背景下,再次成為了魚米之鄉。

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洪湖水

我們都知道,優質的水稻離不開優質的水源,洪湖市十幾年來在保持水質的同時,也在開發適宜的稻種。在水稻種植領域,洪湖市最具特色的是再生稻的種植。

因為氣候原因,南方水稻能做到一年兩種兩收,甚至一年三種三收,這讓南方水稻保持著高產,而再生稻則是一種收兩茬。

所謂一茬兩種,是指在頭季水稻收穫後,無需再種,只要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採用適宜肥水管理技術和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休眠芽萌發為再生櫱,進而抽穗、開花、結實,再收穫一季水稻。

在我國,再生稻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再生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古代稱之為“穭稻”,“穭”就是指植物不種而生;育種家則稱其為變異稻、鬼稻;在洪湖,再生稻也是一個傳統產品,在民間被稱為“稻耳”。

只不過在我國水稻種植史歷上,農人往往將再生稻視為一種自生、自長,有則收、無則丟的“意外”收穫物,沒有將其列為正規的栽培技術加以研究。

近年來,農業專家才將稻田自生谷稱為再生稻。

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再生稻

再生稻俗稱“懶人稻”,種植再生稻的“懶法”有兩種。

其一,種一茬收兩茬,一季稻成熟之後,大約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

其二,種得早收得晚,種植再生稻完全錯開了農忙和“雙搶”高峰期,農戶也不用為“雙搶”請不到人發愁。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南方適宜地區大面積種植再生稻。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經商,水稻機械收割代替了人工收割,人工蓄留再生稻一度消失。

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再生稻田

2009年,華中農業大學牽頭組織對再生稻生產技術瓶頸開展研究,構建了“機收再生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體系和模式”。

這項研究讓再生稻實現了高產,與“兩種兩收”的水稻相比,再生稻栽培不需再重新播種、育秧和插秧,也不需耕犁耙田,省種、省工、省肥、省水、省藥,成本低,只需60多天就能收穫250-300公斤優質稻穀,實現了畝產過噸糧。

從此,再生稻開始再次佔領洪湖岸邊,而這也是洪湖市春露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特意選擇的種植基地。

合作社在洪湖岸邊有機質成分高的沼澤田種植,稻田灌溉用水來源於洪湖溼地保護區內的湖泊和河流,種植區域內無工業汙染和食品汙染,自然低溫下成熟,蟲害少噴施農藥就少,創造了綠色食品A級產品。

“懶人稻”已經成為了洪湖市的農業代表作。

水稻能“再生”,“懶人稻”種出一噸的畝產

三隻看門狗

柴門方物,由三隻中國農業的看門狗創辦,他們分別叫大柴、二哈和三多。

我們的目標是:向城裡人敞開中國農業的大門。

本文作者 | 三多

記得關注我們,一起走遍中國看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