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TPM几乎是每个实施精益的企业都会推进的话题,甚至有很多企业发展出了超越原本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和电装公司原本的定义,形成了Total Production Management等这种方法论。但究其根本,都是要从减少设备故障做起。(步骤则多数与下面的图片雷同,顺序可能会有区别。图片来自于网络)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行业间流传的TPM理论各式各样,从方法论,到具体的工具都有大量的传播。但是每一个精益从业人员也都还是会听到各种抱怨TPM没效果的声音:

“该保养的都保养了,该更换的都更换了,每天的自主维护一项不少一次不落,每月每周的计划维护也都是一分钟都不让步的做了。但是,不该坏的还是坏,停机故障减少的时间杯水车薪,生产抱怨维修不给力,维修抱怨生产不自主。”

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些企业归咎于执行力差,有些企业归咎于管理者对标准化的疏备,而更多的则是认为使用的方法不正确。但具体出了什么问题却始终不得而知。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自主维护项目清单吧:(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这些图片都是各种自主维护点检表,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且绝大多数维护项目都来自于以下几点:

  • 维修工的经验
  • 历史上的维修记录
  • 操作工的反馈
  • 供应商的保养手册

而制定第一版本的时候,大多数源自于在现场进行初期清扫活动找到的污染源、浪费源、困难源等发现。这里每一个点都是现场实际发现的问题分析之后才制定的,其中不乏那些平时不太被注意到的问题,在一个经验丰富,人员对设备了如指掌的团队里,一针见血的找到关键点总是会大获成功的。

但在刚导入TPM的初始阶段,我们将面对:

  • 人员经验不足,对设备的熟悉程度不够
  • 合作初期,生产与维修的配合不足
  • 新标准产生的额外工作量的抵触
  • 新方法应用带来的风险的抵触

上述的这些情况往往会导致我们找到的问题如同打地鼠般,分散于整个设备各处,并且互相之间也没有任何规律和联系。所以就会导致以下问题

  1. 维护保养的项目零散没有系统。
  2. 人员仅仅对保养内容知道方法,却不了解保养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
  3. 保养计划完全依赖现场发现的问题和供应商保养手册,维修人员对设备的了解程度不深。
  4. 自主维护项目和计划维护之间没有相互补充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让团队迅速且系统化的熟悉设备并合理制定维护项目的工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功能树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例如: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一旦我们将设备的功能分解到每一个部件,自然就非常容易找到部件要正常工作应该保持的状态,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实施保养的方法、频次、工具等要素,会让维修和保养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这样设备的每个与工作相关的功能都会被定义适当的维护保养措施。

如下图:


TPM成功实施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功能树


当然这里的功能树分解方式和一般的维修将设备分解为电器、机械、液压、气压等功能模块的方式完全不同,功能树注重的是设备功能的实现,即整个设备的正常产出,而一般的设备模块分解方式偏重于将设备的一个单元的功能独立实现,其结果可能是这个单元维护的很好,但是整体设备的功能却失效了。

以下是功能树使用的要点:

  1. 功能树分解以设备要实现的功能为核心展开
  2. 功能树不是设备的失效模式分析,部件失效的原因不是关键,最核心的是部件正常状态的标准是什么
  3. 功能树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化的了解设备,但是维护方法和正常状态的标准需要来自于经验、维护手册、图纸、历史问题记录。
  4. 功能树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文件,后续每当现场问题解决之后功能树当中的维护项目也应该一起更新
  5. 功能树的分解和梳理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可以从试点设备开始

什么时候进行功能树的定义?

推行TPM活动首先是理论宣导和人员基本方法的培训,以确保大家对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了概念。接下来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试点设备进行功能树分析了。

功能树分析步骤如下:

计划阶段:

  1. 召集试点区域团队,包含生产、维修等主要现场团队确保培训到位
  2. 选择试点设备
  3. 安排研讨会时间调整当天的设备生产订单,预留可能的停机损失
  4. 提前收集设备保养手册、图纸、历史维修数据

实施阶段:

  1. 现场查看设备运转过程并录像
  2. 会议室讨论:设备主要功能和功能模块
  3. 按模块分组讨论:整理设备的子功能和主要功能部件
  4. 分组讨论:部件正常运转的状态和标准定义
  5. 分组讨论:保养方法、工具、用时、频率、停机状态
  6. 整合总结
  7. 区分自主维护项目与计划维护项目
  8. 总结设备功能树分析表
  9. 分析自主维护与计划维护任务量
  10. 完成自主维护计划与计划维护的年度安排
  11. 整理成正式文档

功能树之后是什么?

当我们定义好了功能树之后,意味着我们完成了设备的一张完全维护地图,那么下一个步骤就是要通过初期清扫来验证这些被定义的维护方法,并在改进之后形成系统化的标准维护作业指导书。

按照定义好的功能树以及维护项目展开设备初清活动,在现场将机器按照功能树定义的状态恢复到最佳状态。

过去我们需要敏锐的眼光来发现问题,有了功能树之后则转变为:

  • 按照要求的方式方法验证功能树描述的方法和用时是否可行
  • 检查各项维护内容是否确实能通过自主维护完成
  • 检查功能树定义的标准与现场是否符合

功能树除了能够帮我们定义维护项目,它就如同一张地图一样,能够方便我们按图索骥的找到故障发生的地方,让新手维修人员也能够迅速找到故障问题并完成维修,当然也包括那些日常维护的操作工也能够容易的判断设备问题的位置和原因,以提高报修的沟通效率。

总结:

过去我们也许都经历过初期清扫那种热火朝天带来的激情,但是那种撒海网广捞鱼的办法毕竟会有漏洞。而功能树相当于给我们绘制了一张详细的设备功能结构图,让我们能够轻松且有系统地找到维护的关键点。



作者:赵元子,本名赵文博,一个混迹于精益行业13年的话痨,能说,特别能说。喜欢看书,更喜欢琢磨书,边实践边思考,而且非常愿意分享。


对于精益的理解源自于自己所经历的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从民营企业到外资德系,从蜻蜓点水式的工具应用,到企业组织转变的系统构建。元子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作者:赵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