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中國稅收史——第二講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長稅小課堂中國稅收史第二講開講啦~小夥伴們關於上期介紹的夏商周至曹魏的稅收制度與稅收思想是否還有印象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吧~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西漢

“寓稅於利 ”

稅收管理思想

桑弘羊是西漢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理財家。曾出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要職,長期掌握中央財政大權,並制定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有效地解決了武帝時期的財政經濟危機,為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反映在賦稅方面,主要體現在他的 “寓稅於利 ”的稅收管理思想中。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國家干涉主義是桑弘羊國民經濟管理思想的核心。國家運用政權力量和相應的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調節和控制,在稅收方面,通過官營工商業和控制自然資源,寓稅於利,使百姓 “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從而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西漢時的鹽鐵專賣,始於漢武帝元狩年間。其辦法是 由官方招募鹽民煮鹽,國家供應主要生產工具 “盆 ” 併發給工資雜費 “牢 ”。產品由官方統一收購運銷,不許私人私煮私運私賣,違者沒收產品及工具並處以 “欽左趾 ”的刑罰。冶鐵,從冶煉到運輸、銷售全部有官府經營,不準私人涉足各地專設鹽鐵官管理鹽鐵事務。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桑弘羊強調國家對山林、川澤、礦產等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性。他認為 “山海之利,廣澤之畜,天下之藏也,皆宜屬少府。”

桑弘羊的鹽鐵酒專賣、壟斷山海資源的官營工商業,是寓稅於價、以利代稅的賦稅思想的體現。政府通過 “寓稅於價 ” 即專賣加價這一較隱蔽的形式,取得比直接課稅更為豐厚的財政收入。由於政府的壟斷性經營,過去歸 “豪民”所有的部分鹽鐵之利轉為漢朝財政所得,因此具有打擊豪強兼併勢力的積極意義。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西漢的鹽鐵專賣政策確實收到了積極的效果。它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緩解了財政困難,基本保證了鞏固邊防的需要,同時削弱了豪強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之間的融合,對後世影響很大。

隋唐

均田制重視生產思想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均田制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之後,北齊、 北周,以至於隋、唐,歷代都推行均田制,也是數量不等的向均田農民徵收租調。隋制規定每個成年男子授露田需歸還八十畝 、永業田不需歸還二十畝。婦女授露田四十畝。奴碑授田依照一般成年男女標準,但人數有限制。耕牛每頭授田六十畝,限止四牛。對於王侯、官吏和地主的授田,給予特別優待。隋政府將大量無主荒地通過均田分配給農民,對於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有積極意義。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與前代相比,唐代在授田對象上,取消了對婦女的授田,婦女也無需承擔賦稅,減輕了丁戶的賦稅負擔,但同時也反映了婦女地位的進一步低落;取消了對奴婢,耕牛的授田,這與他們的大量解放以及士族地主的沒落是相適應的增加了對雜戶、官戶、工商業者和僧尼的授田,這是因為自南北朝後期,雜戶、官戶以及工商業者的身份都在逐漸上升,唐代統治者不得不多少改變過去對他們的歧視政策。在土地買賣方面,放鬆了限制 ,百姓因家貧無法埋葬死去的親屬及流徙出鄉者,准許出賣永業田遷往家鄉;授田足額者,准許出賣口分田;土地不足的可以買入 。這在一定程度上

助長了土地兼併,為均田制的最後崩潰埋下了隱患。

均田制的頒佈和實施所突出體現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思想就是重視生產思想。漢代以來,田制思想大多數是解決“均”的問題。均田制也重視均的問題。但它所體現的最主要的思想,在於能夠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首要地位,並通過均田制的實施更有效的將各種勞動力、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加以結合利用,從而保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唐朝

租庸調製改革

唐朝前期的主要賦稅制度是租庸調製,這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唐武德七年,頒佈了租庸調製,其內容主要是丁男每年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作 “租 ”“調 ”,遂鄉土所出產,每丁每年納絹或絞 、施二丈、綿三兩。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租庸調製改革是一套較為全面的稅制改革,它對於納稅對象、納稅數量 、納稅時間、稅收減免等有明確規定,是 “以人丁為本”的賦稅制度,即

“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 。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由租調製到租庸調製的轉變,是對勞役稅這種原始落後的賦稅徵收方式的否定,具有進步意義。從貞觀到開元繁榮盛世的出現,與這一時期的財政改革、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係。租庸調製的制定和實施,反映了封建國家賦稅管理的日漸成熟和完善。

租庸調製的實施仍然是秦漢以來重小農的經濟制度的變種,沒有本質性的差異,其實施的條件是戰爭造成的大量荒地。小農經濟脆弱 ,天災人禍,征斂無度,都可以使之破產,這又為地主階級的兼併創造了機會。小農的破產,即意味著國家財政來源的枯竭 。國家財政收入受到影響,最終稅制體系被

兩稅法取代 。

由漢至唐,稅收體制基本圍繞自然資源開發、維持農業平衡的角度進行設計,歸根結底,是有限的自然資源、落後的生產能力以及不成熟的分配製度下的產物。那麼唐代以後,中國稅制又將秉持何種理念進行制度設計呢?小夥伴們稍安勿躁,我們下期再見!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參考文獻|

周少琰 《中國古代稅制改革演進及稅收思想研究》

瞭解長稅新風向

長稅長青 伴你同行

你不知道的中国税收史——第二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