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功人”“功狗”,都难逃一屠——《掌上明史》之3

无论“功人”“功狗”,都难逃一屠

——《掌上明史》之3

黄波

无论“功人”“功狗”,都难逃一屠——《掌上明史》之3



汉高祖刘邦夺鼎,论功行赏。武将纷纷自夸勋劳,刘邦却推文臣萧何“功最盛”,群臣大哗,遂引出了刘邦“功人”与“功狗”的一番妙论。刘邦谓众将曰:好比打猎,尔等不过是追杀猎物的狗罢了,而发布命令、追踪指示的还得靠人啊。

在有流氓气息的刘邦那儿,文臣武将还有“功人”与“功狗”之分,到了朱元璋这里,可还会有这种品类、等级、作用上的区别么?大明帝国肇建,孰为“功人”孰为“功狗”?分析元璋和功臣之始终,可以断定,在元璋眼中,满朝文武都不过是“功狗”而已。

《明史·徐达传》中说人称功臣第一的徐达是病死的,对其功绩特别引用元璋之言大加褒扬,君臣相得似乎甚欢,但在另一篇《李仕鲁传》中却又微露马脚,该传中记录了大臣陈汶辉对元璋的劝谏,“今勋臣耆德,咸思辞禄去位,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见猜”二字,一语窥破。

《明书》记载,徐达背上长疮,本不能吃蒸鹅,元璋偏偏赐之,徐达含泪吃下,遂死。另有野史传说,当徐达死讯传来,元璋兴奋得不能自制,在殿内来回走动,并喃喃自语:“徐达死了,徐达死了”,这一失态的真情恰被一个佯装熟睡的宫婢看在眼里。以上均齐东野人之语也,但和多种记载参证,徐达是否得到善终,洵为一大疑案。

大将李文忠系元璋之甥,《洪武实录》中历叙其战功,君臣甥舅之间仿佛全无芥蒂。然明朝大史学家王世贞《史乘考误》则记,某日文忠称太监过多,宜稍加裁省,元璋怒曰,岂非削我羽翼乎?定为尔门客所教。遂将文忠所养门客尽数诛杀。“文忠惊悸得疾,暴卒。”洪武十九年,元璋给文忠之子景隆一道诰书,其中有文忠“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等语。野史所载显然有据。

“大帅”级别的武将中,没有战死之“福”,而又得善终的,只有元璋的少年兄弟、信国公汤和。汤和早早请求归田,而且“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识相加谨慎,保证了其在老家平平安安地活到了七十岁。

大将蓝玉不服谋反指控,审问他的吏部尚书詹徽叱责其老实交待,蓝玉大叫:“詹徽就是我的同党!”于是这个主审官亦入瓮中,人头落地。在这个关系上万人身家性命的大案中,审案与判决简直跟好玩儿一样。

蓝玉死后被剥皮,元璋下令将其皮传示各省。因蓝玉之女为蜀王妃,蜀王就把蓝玉的皮保存了下来。明末大西军张献忠攻入成都,还看见了这张被供奉的人皮。同崛起于草莽,俱以残忍著称,又各有一番“功业”,张献忠遇上明太祖,真相得益彰。

常遇春之后,元璋麾下推傅友德最为骁勇,再其次则蓝玉。蓝玉不知检束,或有取死之道,而傅友德之死则天下称冤。最可玩味者,友德因功高,惧人主之疑忌,特意摆出一副求田问舍的姿态,向朝廷请求封地,不料正给了元璋一个找岔的由头。傅友德所行乃秦将王翦、汉相萧何在人主面前韬晦故技,为何反因此而被诛杀?后来明人于著作中感叹“古法信难尽依”,其实这哪里是你自保之法巧妙还是笨拙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