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炮兵的發展——從普法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4)

在Aisne河北岸勝利的兩個半月後,為德軍奪取勝利的第5步兵師在位於Soissons市西北方、Vailly西方的Vregny高原重施了故技。此處的地形較為複雜,部分德軍部隊必須要仰攻法軍陣地,而在這些地段德軍增加了火炮的密度來支援步兵。在總火炮數量不足以同時支援所有正面的情況下,德軍將兩個步兵旅的攻擊分在連續兩天執行,第一天1月12日中午6個步兵營在32個炮連──幾乎是一個正規步兵師炮兵數量的三倍──支援下發起攻擊,第二天另外7個步兵營在同樣的火力支援下發動攻擊。

如同在Vailly一樣,德軍依據攻擊計劃編組炮兵單位。重型火炮跟從其他步兵師借來的野炮連配屬到第5步兵師的兩個炮兵團中,各個炮連依照他們陣地位置及武器特性指派任務。在由第5步兵師管制的32個炮連中有一半是榴彈炮,而第5步兵師第18野戰炮兵團指揮4個150榴彈炮連、4個105榴彈炮連及6個77速射炮連──在假設每個炮連中所有武器都可以正常運作的情況下,第18野戰炮兵團正好有40門榴彈炮與40門加農炮,正好是一門高角度火炮對應一門低伸彈道火炮。

隔壁的第7預備步兵師(7thReserveDivision)炮兵也有著相似的安排,提供了一個加強炮兵營來支援第5步兵師的攻勢。在這個加強營(第7預備步兵師炮1營)中裝備了老式的150加農炮與其他新式火炮,同時加強了一個100毫米加炮連與一個150榴彈炮連。在Soissons西北方高地上佔領陣地後,這個加強炮兵營的任務是壓制Soissons位於南方與西南方的法軍炮兵陣地、切斷法軍與後方的聯絡並阻止法軍增援部隊。

德軍在1月12日的攻勢進展相當順利,在破曉(早上10點)後一個小時的炮擊(10到11點)與接下來20分鐘的肉搏戰讓德軍牢牢地掌握了法軍第一線陣地。接下來的戰鬥也是依循這樣的模式──德軍炮火先集中在法軍壕溝上,接著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前進,當步兵接近法軍陣地時炮兵移轉目標,最後德軍步兵在刺刀衝鋒吶喊下衝入法國陣地。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樣的作法足以讓法軍舉手投降、放棄抵抗。在某些未預期的情況中需要集中更多的炮火時,隨步兵前進的德軍前進觀測人員也能夠善用野戰電話指揮炮火把握戰機。在不到一小時內德軍就佔領了整個法軍第一線陣地,同時捕獲2,000名俘虜。

真正的勝利在於佔領了關鍵的法軍炮兵指揮所,喪失了這所位置優越的炮兵指揮所後,整個地區內的法軍炮兵都無法發揮最高戰鬥效率,讓德軍在後續行動中可以有效地減低傷亡。雖然說少了來自法軍炮兵的攻擊後並沒有真正讓德國步兵的戰鬥慘烈程度下降,德軍輕易地佔領了法軍的壕溝陣地,但當戰火延燒到後方的森林地帶時,法軍堅強據點把德國步兵釘死了整個下午,直到入夜後德軍才有效地克服這些據點。

在1914年底最新的法軍野戰工事指南中,要求第一線法軍部隊必須構築三條抵抗線,但在Vregny高原上的法軍陣地並不如在戰爭後續年代中那樣的堅固,Vregny高原上的壕溝不但太淺也沒有設置避彈所,因此當德軍開始炮擊後法軍只能在身上藍制服的保護下,趴在地面五個小時來等待德國人的炮彈停止。

法軍的三條抵抗線都不意外地落入德軍手中,德國人的炮擊讓法國步兵精神崩潰,當炮擊停止時德國步兵清楚地看到大量法國人丟下手中武器從陣地中逃亡,而此時唯一能阻止德國人快速前進的只有滂沱大雨跟滿地泥濘。到下午4點半部分德軍已經前進到Vregny高原南緣,而高原南方的森林中不僅有錯綜複雜的交通壕,更有由速射炮支援的兩個法軍精銳步兵營──AlpineLightInfantry,chasseursalpins。

大雨妨礙了炮兵觀測,德國步兵只能靠自己殺出血路。傷亡十分慘重,地52步兵團的某連失去了所有的軍官,第8禁衛步兵團(8thLifeGuardsRegiment)第1營半數連長陣亡,而之前俘虜了兩個法國炮兵連的Schultz步兵營則有5名軍官、25名士官兵戰死,另外105人負傷。這些傷亡並不是沒有價值的,當夜幕低垂時德軍清理了整塊Vregny高原,俘虜5,650人、35門火炮與6挺機槍。

對德國人來說,在Vailly周遭高地的勝利為往後壕溝戰戰術的發展開啟了新頁,而對法軍高層來說,失去Vregny高原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從戰爭剛爆發開始,霞飛將軍就一直批評法軍不消滅德軍防衛火力,只知道憑著勇氣密集衝鋒的自殺行為。在一篇又一篇的備忘錄中霞飛大聲疾呼,要求法軍要多注意戰場上的細節,炮兵與步兵間要更多的協調合作,更要求步兵多多注意炮兵火力在戰場上的力量。在1月2日霞飛將軍的備忘錄中才剛剛提到了與德軍在Vregny高原所使用者非常類似的戰術,而在1月15日霞飛將軍在次針對這個議題發出了備忘錄,他氣憤地在備忘錄中寫到:「你們終於相信我了吧!」

論炮兵的發展——從普法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4)

法軍在霞飛的刺激下發展的戰術與德軍所使用的在技術層面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法軍重炮的數目不但少於德軍,法制重炮的發射速度也遠遠不及德制重炮,因此法軍很難在炮擊的強度上達到德軍的水平。雖然法軍的後勤系統可以像他們德國對手一樣迅速運送大量的彈藥到陣地,但受限於他們老舊的火炮,要把這些炮彈丟到敵人頭上需要更多的時間。在射擊速度緩慢的情況下,要達到與德軍攻擊時一樣的壓制、震撼及摧毀士氣的效果,法軍唯一的方法是拉長炮擊時間。相較於德軍的準備炮擊很少超過十二小時,法軍的炮擊都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論炮兵的發展——從普法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4)

法軍幾天甚至長達幾周的準備炮擊讓所有的攻擊行動都失去了「奇襲」效果。每當法國炮兵們日復一日努力地把炮彈送進德軍陣地的時候,德國人早就準備好對法國步兵迎頭痛擊。在1915年的時候法國人有時可以佔到便宜,這是因為兩個因素:第一、當時德軍習慣把大量的部隊部署在第一線陣地中;第二、當時德軍非常缺乏預備隊。因此當法軍發動有限度目標攻擊,常常可以在德軍陣地上打出一個小洞。

而當法軍取得有限度的勝利時,缺乏現代化的炮兵武器通常會給法國人帶來新的難題。有限目標攻勢的結果通常是佔領一個「突出部」──受到三面德軍炮兵的集火射擊。除非這個突出部的寬度大於德軍火炮射程,不然處在突出部中的部隊會蒙受非常大的損失。雖然法軍的炮兵也很努力地想要拯救處在突出部中的友軍,但面對著更現代化、數量更多、佔領著更好陣地的德軍炮兵,法國炮手的努力通常都只是徒勞。在傷亡日益增加的情形下,法軍高層又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所有的攻勢都必須是廣正面攻擊」。

論炮兵的發展——從普法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