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格力,中国更需要何种企业?

小米和格力,中国更需要何种企业?

五年前的央视舞台上,当董明珠说出“1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时,雷军称,如果小米营收超过格力,董明珠就要给雷军一块钱,但董明珠当场承诺,输了就给10亿元。

2018年是双方赌局的最后一年,也是小米与格力营收最为接近的一年。从此前,格力电器、小米分别公布的前三季度的业绩来看,格力电器营收达1487亿元,同比增长34.11%。小米营收达1305亿元,同比增长64.1%。

董明珠以微弱优势胜出,但她却说输赢没有意义,当前谁输谁赢,或许真的并不重要。笔者的观点是,中国需要更多的格力,但不需要更多的小米。

制造业属于实体企业是中国经济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乃是经济稳定之保障,而要制造业是一国就业之根本,如果没有制造业中国经济会出现大面积资金外流。

这也是美国在全球范围不惜以税收、成本、政策等优惠争抢制造业巨头、呼吁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重要原因。早在 2016 年全国两会期间,曹德旺曾递交提案表示,中国的人工上升,运输成本、加上较高的工业土地成本、税负、资源价格等,成本不合理的因素更加凸显。相反,中国周边拥有人口红利等后发优势的国家正在创造条件吸引投资。

比如在代表国内制造业成就的手机行业,当前手机制造业产业链也在逐步外流,但手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对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示范作用,因为国内制造业一直被给人一种廉价、落后产能、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长期以来已被污名化。当下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流入制造行业。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此前也抱怨过:实体经济税费比较高,利润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愿意干实体经济。

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起点》演讲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谈到一个观点笔者颇为认同:“如果我们都去做抖音,我们都去做互联网,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你能行吗?我们并不是说互联网不好,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必须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它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完美。”

小米与格力之争被看做是新经济与旧经济之争,小米自手机起家之后,不断向手环、电视、空调、厨电等家电、家居产业的扩张,通过投资的上百家生态链企业进行品类的扩张,小米缺乏自有供应链、制造链,谈不上技术工人的储备,谈不上产业聚集,缺乏技术沉淀,品质工艺也欠缺可靠性。

本质上,它与格力的制造业属性是不一样的,小米既不是纯粹的制造业,也不是纯粹的互联网。而格力、美的等这种传统制造业,它们的模式是产品全部纳入自己的品牌体系,有一定的技术研发与专利囤积打底,并且在核心产品领域,有自身的核心技术与专利层面的护城河。

而小米的模式是以资本和股权的纽带的,小米生态链产品可以借用小米的品牌、销售的渠道来形成流量入口,小米及其生态链会持续以低价战略来切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领域,它的结果是让更多的公司都参与到低价策略竞争中来,最终就是制造业产品研发、向高端化方向的升级之路受阻。因此小米更多偏向于一家零售公司,小米与格力之争,本质是技术与模式之争。

格力的模式是偏向制造业,是重投入的技术领域,格力虽然也一直在走多元化扩张的路子,但更多是从专业的空调企业,向多元化的高端家电和高端装备企业转型。这个路子是符合制造业升级方向的。

但小米虽然在硬件上的基因越来越重,但小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实这本质是对制造业与硬件技术缺乏敬畏。

小米的模式是轻技术、偏渠道与粉丝经济、销量爆款,产品卖完之后,没有研发、技术沉淀。小米本质是依赖模式竞争,缺乏在上游技术层面的绝对主导优势,它无法驱动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向更高层次递进与发展。

本质上,如果从制造业的未来来看,小米的这种模式,可能让制造业走向轻研发,重爆款的路子,本质也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路子,它会挤压其他重研发与技术沉淀的厂商的生存空间,其实从未来来看,对制造业的未来并没有好处。

相对来说,格力的路走的更稳,在空调业,格力也沉淀了一定的核心科技与专利,格力在国人心中,也多少算一个代表着制造业技术与实力的品牌,但小米布局了那么多产业链硬件,但是却没有技术沉淀。

因此,相对小米而言,格力也更能代表制造业、实体经济的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实体经济需要更多的格力来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如果坚持基础重投入、以产品创新、技术沉淀为先导,长远规划,相信下一个五年,相信格力会走的比小米更好。

需要反思的是,中国的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反常,它并非是美国那种自然发展到顶端之后顺理成章进行全球化扩张之路,而是制造业的工业基础与科技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之时,资本和劳动力与人才却正在加速远离制造业,继而流向房地产与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等来钱快的领域,对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缺乏一种真正的敬畏与重视。

在制造业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时间风口,低端制造业外流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目前的问题是,我国的制造业土壤、成本、氛围和技术水平依然不足以支撑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但从小米与格力的模式来看,前者是将制造业导向更加低端、缺乏核心技术的轻模式,后者是偏重工业打磨的重模式,相对来说,格力更加适应中国制造业升级方向的,小米不是。就拿手机行业来说,能够带动智能手机向高端迈进的,是华为这种以讲究实打实从自主研发入手去带动技术主导权的重模式,而不是小米这种轻模式。

因此,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去看, 中国需要更多的格力,而不是更多的小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