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名義上的“被充實”一定好嗎?給孩子們減點負吧!

大家可能會見到這樣的景象,這些年來,街上突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經常有人在學校裡外發傳單,宣傳補習班、興趣班。

現如今,補課成為了小學生、中學生課外時間最大的佔有者,在家長的要求下,他們匆匆忙忙從一個補習班趕向另一個補習班,呈現一幅“我很忙,我很勤奮”的樣子。

只不過,他們疲憊的心靈還未來得及歇息上一會,就得趕到一個個戰場上去奮鬥。

有的孩子說:“我平常不是在補課,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這句話一語道破真實的現狀。或許父母們知道這個世界很殘酷,一個人只有有價值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價值的培養一定要從這麼早就開始嗎?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嗎?

根據精神分析學的理論,童年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特別是家庭教育,如果父母長期在孩子的教育中缺位,或者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未能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孩子就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不利於以後的成長。

古人也曾說過:“三歲定終身。”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對象首先是他的父母,這是由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所決定的。所以,孩子與父母的相處很重要,現在父母們把這一責任向外分發,分發給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只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培訓機構能夠代替他們嗎?

在補習班、興趣班所受的教育是一個老師對多個孩子,且主要目的是為了技能、知識的學習,很少有那種深層次的關心關愛,且孩子也不一定會把自己生活中的苦惱跟老師說,所以這樣的教育肯定是不能與父母的陪伴相比的。

其實,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很少是真正為了孩子好,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比較”心理。

比如他們會有這樣的心理:我讓自己的孩子去報補習班,去努力學習,我的孩子就是好的,我就是好的,因為很多看起來比較好的家庭都是這樣做的。

所以與其努力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家長們不如多想想怎樣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畢竟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比如,多和孩子們交流,多孩子們的聲音,幫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同時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足夠的多。你所投入的,決定了你的孩子未來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