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潮主席長篇專訪盤點2018亞太眼底診療熱點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編者按:近日第12屆亞太玻璃體視網膜學會(APVRS)大會舉辦期間,APVRS主席林順潮教授百忙之中接受了《國際眼科時訊》的邀請,就本次大會多個熱點議題如黃斑干預治療最新進展、難治性黃斑裂孔手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以及青光眼新研究進展等進行專題訪問。

難治性黃斑裂孔的患病率與危險因素

林教授表示不同國家的難治性黃斑裂孔的患病率與危險因素存在差異,美國5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3.3/1000,而中國5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1.6/1000,年輕人群中黃斑裂孔比較少見。約10%的病例為難治性黃斑裂孔,即第一次手術失敗。牽拉性黃斑裂孔可通過手術干預進行封閉,視網膜的神經組織不會出現明顯損傷,所以手術越快越好。但10%的黃斑裂孔術後無法永久閉合,其影響因素有多種,包括慢性裂孔(病程超過6個月)、裂孔較大(>400 μm時手術成功率降低)以及其他相關的變化(譬如相關的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眼軸延長的高度近視眼等裂孔閉合率更低),上述均為複雜性或難治性黃斑裂孔病例。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怎樣提高難治性黃斑裂孔手術成功率

在《難治性黃斑裂孔治療的手術進展》演講中,林教授分享了很多寶貴經驗,他指出難治性黃斑裂孔通過手術治療難度較高,臨床中一些輔助治療能夠促進手術閉合裂孔。一種方法為利用激光燒灼裂孔周圍的視網膜色素上皮以刺激生長因子的生成,進而促進裂孔癒合。另一種方法為使用高濃度的特殊氣體對黃斑裂孔施加壓力,以促進膠質細胞在病變處生長。若裂孔不平整或存在水腫則細胞難以生長修復,此時使用一個更大的氣泡可延長其在眼球中的持續時間以加強修復。以往臨床中常用氣體為12%的C3F8,可在眼內維持6~8周,目前我們也可增加其濃度到15%。理想狀態下應要求患者術後保持低頭姿勢1~2周左右,以保持氣泡對黃斑裂孔的擠壓作用。但對於存在頸部或背部疾病而無法俯臥位的患者,可通過調整氣泡的大小進行彌補,氣體可能填充95%~98%的玻璃體腔,已有研究證實對於黃斑孔直徑<700μm的患者此種治療方式效果極好。

對於裂孔較大或存在其他危險因素(如視網膜萎縮)的患者,最新治療方式為在裂孔處進行神經膠質細胞填充以起到橋樑作用。目前臨床中一般選用內界膜,但黃斑孔手術的標準做法為剝除內界膜,對於難治性黃斑裂孔病例內界膜可能不足以構建移植物。晶狀體囊膜具有相似的結構,若同時聯合白內障手術,可取晶體囊膜替代內界膜。若內界膜不足且不需行白內障手術或必須保持晶狀體完整性,可以使用羊膜替代。林教授表示若具有簡單替代物則使用幹細胞治療的必要性不大,對於視網膜細胞過度受損區域採用幹細胞治療可能更具治療價值。此外,有些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取黃斑周圍部分視網膜置入黃斑孔,雖然置入的視網膜與黃斑區視網膜類型不同,但效果尚可。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糖尿病及其所致的玻璃體視網膜併發症仍是比較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已成為世界範圍內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尤其在欠發達地區。林教授指出,由於眼睛、腎臟和大腦對微血管的依賴性,這三大重要區域也是糖尿病常見微血管併發症發生部位,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異常可導致缺氧、缺血,機體反應性出現新生血管。若不及時消除這種視網膜新生血管,極易導致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繼而形成瘢痕組織並收縮牽拉視網膜而形成牽拉性視網膜脫離,進而進一步損害視網膜血液供應,最終導致失明。但糖尿病所致失明是可以預防的,發達國家通過早期診療顯著降低了嚴重DR比例。因此,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及時干預是預防糖尿病性失明的關鍵所在。

目前對於DR的治療,最基本原則為預防新生血管形成。激光治療可通過破壞部分組織以降低代謝需求,從而防止新血管形成,促使新血管消退而不會影響視神經或黃斑區。此外,臨床中玻璃體腔內抗VEGF注射治療亦比較普及。對於因治療不及時而出現視網膜牽拉情況,可行手術切除牽拉帶,視網膜平復後再行激光治療以防止復發、保留視力。對於缺血情況較輕、黃斑區病變較輕患者,手術治療可挽救部分視力。

RNFL在青光眼診療中的意義

既往認為眼壓低於21mmHg時則排除青光眼的可能性,但近年來發現約30%~50%的青光眼患者為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即眼壓處於正常範圍內仍存在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所以測量視網膜視乳頭水腫附近神經纖維層(RNFL)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評價青光眼是一個金標準。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且更易發生其他小血管疾病,其發病機制比較複雜,目前尚不明確。林教授表示單純憑藉眼壓診斷青光眼極易誤診。青光眼國際上標準定義為一種視神經病變,伴有典型改變——杯盤比異常、神經纖維層變薄和視野改變,眼壓僅是其中一個危險因素。RNFL測量是一種客觀性評價,主要指測量視神經周圍的神經纖維層,包括上象限、下象限、顳側象限和鼻側象限。青光眼患者特徵性神經纖維層損傷具有一定規律,變異性較小。而視野測量是一種主觀的功能性評價,因此測量RNFL是診斷青光眼的重要指標,同時還可鑑別診斷其他視神經病變(譬如外傷、缺血等引起的視神經萎縮)。高度近視患者可同時出現脈絡膜改變以及神經纖維層變薄。臨床中大多數情況可直接觀察病情變化,但有些情況則需要考慮全身性因素進行綜合評價。但林教授表示測量黃斑區神經纖維厚度尚存爭議,目前還不是一個黃金標準。

2018年APVRS大會亮點

作為APVRS的創會成員,林教授對APVRS充滿了熱情,極為肯定其在地區和國際舞臺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APVRS專門為亞太地區設立,是促進了解玻璃體視網膜領域研究新進展的良好平臺,此次會議中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156位專家學者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13年前APVRS剛創立時僅僅只是一個只有幾十位玻璃體視網膜專家參加的小型研討會,而現在與會人員已發展為1400多名。明年APVRS將於上海舉行,預計將有4000多名人員參加。APVRS會議的規模和實力均在不斷增長,已成為亞太地區最為知名的玻璃體視網膜學會。”

在APVRS2018上林教授還發表了有關培育亞太地區眼科未來領袖的精彩演講。2017年APVRS首次啟動領袖培訓班項目,以篩選和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在大師見面會主題專場,APVRS還邀請到各領域領導者與學員分享臨床經驗。此外還有現場參觀以及學員和導師一對一互動環節。林教授表示,這是一個綜合項目,也是促進亞太地區玻璃體視網膜培訓發展計劃的一部分。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走出去、引進來」林順潮教授:冀盼APVRS 2019相約上海

對於明年在上海的年會,APVRS主席林順潮教授表示十分期待,希望能與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及眼科同道,在家門口將其做大做強,打造最成功的一屆年會!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來自世界各地的眼科同道齊聚APVRS 2018開幕典禮

林順潮教授曾擔任APVRS秘書長12年(2006-2018),今年接任TP Das教授,成為新一任會長。林教授在大會開幕典禮致詞中特別提到培育眼科未來領袖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獲獎的“Kwak Lecture”特邀專題演講中,他亦以“培育亞太眼科未來領袖”作為主題。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林順潮教授發表上發表主題為“培育亞太眼科未來領袖”的Kwak Lecture

由林順潮教授創辦的“領袖培訓班”(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 LDP)經過一年的培訓,第一屆學員今年順利畢業,他們表示參加LDP獲益良多,自身領導能力的提升和視野的拓寬,讓他們更有能力為為未來眼科界發展做貢獻。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領袖培訓班”學員順利畢業,紛紛表示獲益良多。

APVRS LDP課程內容豐富,包括導師帶教、項目研究、專題演講、自我評核等,本次年會上,還舉辦了壓軸環節——“與大師對話”(Meeting the Masters),邀請到世界各地13位權威視網膜及黃斑病專家和學員們對話交流。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與大師對話”環節是“領袖培訓班”的亮點,今年,大會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三位眼科權威參與其中

第13屆APVRS由中國成功申辦,將於2019年11月22~24日在上海舉辦。下屆大會主席許迅教授表示,目標是與會人數逾5000人,希望能夠為APVRS 舉辦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學術大會。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2019年相約中國上海,讓更多的國內眼科醫生走向世界,冀盼APVRS在中國成為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一次學術大會!

林顺潮主席长篇专访盘点2018亚太眼底诊疗热点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經本網同意並在文章頂部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