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裡面被深藏的一位,百家諸子中最為磊落的人物!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餘字,《呂氏春秋》與《屍子》皆有記載“列子貴虛”,但依列子所著《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但是後來秦統一九州後,列子所著皆不完整,後西漢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列子思想仍盛行,但到西晉又遭永嘉之亂,西晉亡後百家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 》《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餘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選自此書,這些文章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重要傳承人物,但是世間很少知列子之名!

道家裡面被深藏的一位,百家諸子中最為磊落的人物!

列子,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一時期。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列子才穎逸而性衝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在先秦諸子中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列子聚徒講學,弟子甚眾,一次,列子往謁南郭子時竟挑選“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後學眾多。從《莊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學派在戰國中後期影響很大。《淮南子·繆稱訓》:“ 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學壺子,觀景柱(測度日影的天文儀器)而知持後矣(《列子·說符》:“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

道家裡面被深藏的一位,百家諸子中最為磊落的人物!

列子晚於老孔,早於莊子,但其名在當時要遠高於莊子,但是因為歷史發展的需求,列子名責實,無為而治思想漸漸不適應時代的需求,終究是被歷史所覆蓋。儘管有不少著作留存,但是也不及老子和莊子之名氣,這也可能是符合了列子的思想吧。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道家裡面被深藏的一位,百家諸子中最為磊落的人物!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繫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天哺育眾生但不能承載萬物,地承載萬物但不能施行教化,聖人施行教化但不能違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規定後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

道家,是諸子百家中的最為著名的一家,其發展延續了上千年,其中的真諦也只有靠後人慢慢去理解。

歡迎到評論去留言,如果你也喜歡,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