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三皇五帝是神靈的化身?

秦國多年征戰,橫掃六合平定九州,此時海內八荒天上天下為秦王嬴政所獨尊,後改秦國為秦帝國,統一文字度量衡,更是推行郡縣制,鑑於之前的王號不能採用,需新的名號來彰顯自己的功德成就,其中以三皇五帝中的皇與帝所來名,稱為“皇帝”,即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秦創皇帝后,後世中原帝國均以皇帝位為正統,乃天地至尊。鑑於皇帝這一稱號,對於三皇五帝,眾史議論紛紛,其如下:-

三皇五帝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於《周禮·春官·外史》,言道:“掌三皇五帝之書。”

上古的三皇五帝是神靈的化身?

而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但是“三皇”之名不存於經文,明間對“三皇”也只是猜測。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均以此說。 而在民間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而在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先秦名書《鶡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

《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 ,當人皇也。

《封禪書》雲‘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雲 泰皇 , 太昊 也。” ]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後的書稱為人皇,即傳說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上古的三皇五帝是神靈的化身?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上古的三皇五帝是神靈的化身?

上古的“三皇五帝”如今難以追究其人,但其功德必讓後人所銘記。

歡迎到評論區留言,如果你也喜歡,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