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

净界法师: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花很少的时间经营心地法门,这是错误的,错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错下去。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今生的成败得失,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形成果实时,你不能改变它。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

他开始创造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当开始发心修行时,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三种功德力来面对来生。

第一个,引导力。修行是先有目标的,叫以愿导行。所以我们第一堂课,第一章发心篇,就是引导大家对来生先要有一个愿景,才有资格修行。每一个行为,都要有一个东西来引导,所谓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这样所造的业才能够很强大,而且是特别地广泛、坚定而广大。

我们常常看到经典里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赞佛甚深功德海”。诸位有没有想过,佛菩萨是怎么把这个功德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凡夫创造一个善业,不能讲功德深广如大海?其实我们看经典,佛陀在因地时,并没有比我们多做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他的愿广大。我们在因地时,做的事情并没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们发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后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发出来。你必须把格局放大,才有资格以后叫作赞佛甚深功德海,才有资格叫作大海,否则永远就是一个小水桶,顶多一个小湖泊,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导力,就是要我们在刚开始时,当你是一个充满烦恼业障的凡夫时,就必须设定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这就是当我们要去创造来生时,第一个,先把来生的建筑图画出来。虽然还没有盖,但是先把愿景创造出来——往生西方圆成佛道。

第二个,就是讨论到安住力跟调伏力。怎样慢慢地随顺我们的愿景(现在还没有谈行动,行动是修行篇),就是内心先随顺它,随顺我们的本愿,安住跟调伏。诸位!我们在讲的时候是讲两件事,安住力跟调伏力,但是实际操作时是一件事情。

你会慢慢觉得佛教的修学跟外道不一样。外道都是强压的——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佛法都是先讲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是有道法来摄受的,完全透过觉悟的智慧来疏导你的行为。

所以安住在不同的道法,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调伏。我们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业果,业果之道或者叫安乐之道。我们不能去攀缘外境,内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从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来面临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来面对人生,就容易做到调伏身口意的过失。


所以佛教是以安住来产生调伏的,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浅的。后面还有更深的,安住苦谛,安住空性,每一个层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以后,怎么随顺目标呢?怎么随顺本愿呢?第一件事情,安住业果,调伏身口意的过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