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研究小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個兩院院士

在中國,兩彈研製的風雲時期,一個研究小組引人矚目。

這個小組堪稱當時豪華的核物理研究陣容。

中國最強大腦都來了,40多人中走出20多個兩院院士。

中國最牛研究小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個兩院院士

這個小組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奔著氫彈基礎研究的突破搞的。

小組是設在原子能研究所內部,主要由一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組成。

那是1960年的最後一個月,錢三強發起成立小組,最初成員有黃祖洽、何祚庥等人。

由於項目是國家戰略核武器的核心,小組對外自然是要十分保密的。

所以,小組不能用與氫彈相關的名字,而取代號,名為“中子物理研究小組”,或者叫做“輕核理論組”。

小組成立一個月後,團隊加入了一個35歲的中科院學者,他的名字叫于敏。

隨著人員的不斷補充,研究小組很快從開始的30來人發展到40多人的隊伍。

除了前述四個人外,這個為氫彈研究攻關的小組還彙集了其他一批來自各地的專家、教授以及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名牌大學畢業生。

中國最牛研究小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個兩院院士

其中,包括鄧稼先、朱光亞、王淦昌、胡思得、周毓麟、經福謙、陳式剛等人。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非常有產出效益的研究小組累計有20多位成員後來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身處艱苦、惡劣的環境,在硬件很差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做出了國內氫彈研究前所未有的探索工作。

不管是睡簡陋的住處,還是吃不飽的低營養伙食,抑或是喝口水都不容易,又或者是忍受難耐的溫差和嚴寒,他們都全然不顧,一門心思就想快點把事情做出來。

小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突出成績,一方面得益於當時研究小組內活躍、寬鬆的良好氛圍。

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鄧稼先等科技管理領導者的遠見與決策,和于敏等關鍵人物的引爆、啟發,以及全體研究參與人員埋頭苦幹、眾志成城的不懈努力。

據氫彈研究參與人員喬世宴介紹,于敏當時給大家講課比較多,大家和“小兵”、前輩和後生一起熱衷於討論,把一個個難題清掉。

據說,“于敏的記憶力驚人,從不用筆記本,全靠腦子記。你問他一個數據,他對答如流,從不耽誤你一分鐘。”

有這樣的最強大腦一起切磋,大家都進步很快,事情進展速度也驚人。

而更為可貴的是,大專家沒有架子,跟小夥子一起,融洽自然。

大家席地而坐一整天是家常便飯,還時常一兩天廢寢忘食。

氫彈是一鳴驚天的事業,為這個事業而奮鬥的小組最終完成了歷史的使命。

如今,當年親歷者在談到核武器研製的時候,偶爾會懷念那些永生難忘的人和事,留戀如此美好的研究小組時光。


1、中國唯一一部由多位領導人子女合作的電影,好看不亞於瘋狂的石頭

2、楊振寧的弟、妹身份曝光,一個比他級別還高,一個弟媳很不簡單

3、這些名字普通的單位屬於正廳級,不當官的老百姓不知道,各省都有

4、中國第一人:博士畢業後僅四年,他與導師同時當選為院士

5、老爸和3個兒子4人全是大學校長!全球第一學術家庭很難再有?

6、絕了,史上最高權威的專家委員會,除一個秘書長外,其餘全為院士

7、坐落山村,這是中國成材率最高的大學,60%學生成為高職稱專家

8、這個領導人退休了,是985名校傑出校友,如今仍然只有副教授職稱


1、《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作者:于敏

《請歷史記住他們——中國科學家與“兩彈一星”》暨南大學出版社

2、《用忠誠奉獻抒寫壯麗史詩—記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于敏》_文/吳海燕_2015-11-3

3、《60年代學霸 睡牛羊圈也要研製原子彈》-熊曙光/文-2018-09-29 _名城蘇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