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小浩妈妈最近有个烦恼,上中班的儿子小浩接受不了玩游戏输给别人,甚至有两次,和小朋友游戏输了,却哭着喊“我没输,你才输了!”

而小浩的爸爸认为,孩子好强,不服输,是好事,应该鼓励。妈妈隐隐担忧,小浩这么接受不了“输”,将来面对竞争会怎样呢?

小浩爸爸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中国家长。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一路追求的是赢,赢才光荣,赢才值得被肯定,而输和失败,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在全球教育发达国家——芬兰,经历失败是孩子必修的一门课。那么,在芬兰的教育中,孩子需要从失败中学到什么呢?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在芬兰,有一项传统运动——滑雪。芬兰的孩子普遍从4、5岁起学习滑雪。

和中国父母总想着应该怎么防止孩子滑雪时跌倒和受伤不同,芬兰孩子的第一堂滑雪课,就是练习跌倒。

因为芬兰人希望孩子们明白,滑雪时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芬兰老师会亲自示范,整个人倒在雪地上,然后一步一步爬起來。接着,一声令下,十几个孩子就会四脚朝天地应声倒在地上,然后再爬起来。

芬兰的“失败教育”渗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芬兰的孩子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懂得赢?

芬兰老师给的定义是:

不盲目自信或觉得自己样样比别人强,知道自己的短处,知道胜利了也不可以骄傲——这就是“懂得赢”。

等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给他们制造更多失败的机会。

比如,芬兰有木工课,孩子们经常要挑战类似高难度课题,比如设计制造一个火箭。孩子们要自己选择材料、设计火箭的外观、画出草图,然后动手把它做出来。学校会请专业技师给孩子们提供指导,但整个制作过程,大人绝不插手,完全要孩子独立完成。

像切割木板、用木工钻头在木材上钻出火箭的小圆窗、用螺丝和锤子把不同的木板拼接在一起、在火箭尾部系上自制的线,模拟火焰等等。

哪怕孩子失败了很多次,老师也不会插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沮丧、懊恼,但最终还是要调整心态,继续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直到完成作业,并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进行展示。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看到这里,中国的爸爸妈妈可能忍不住要问“这么危险,孩子受伤了怎么办?”

芬兰老师会回答你:

“贴块胶布,Life goes on(一切继续)。”

那么,可不可以不做呢?

芬兰老师认为:

不去亲自动手实践,再完美的方案都没有意义。

最宝贵的是“试错”的过程,能让孩子迅速成长。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芬兰人大都能做到笑对失败。他们甚至还搞了一个“国际失败日”Day of failure

),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晒失败。

认真的芬兰人,还在官网上列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失败指南”,教人们如何“失败”:

1.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失败一次。

2.把你的失败发布在twitter或instagram上,贴上话题#dayforfailure#,分享的同时,尽情为其他同样经历了失败的小伙伴点赞。

3.买超棒的食材,仔细研读食谱,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把所有食材烧掉,等到冷却之后,再把它们吃下去。

4.把你的“囧照”分享到instagram。

5.人们都说,钱不是万能的,趁这天好好破费一次吧。

6.把你喜欢的男孩或女孩约出来。

7.在youtube上搜索“失败”。记住,没有人一开始就是为了拍一部“失败”的作用,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失败”的视频?

8.在Facebook上分享你今天遇到的一件囧事,越让你尴尬的事情越好。

9.请私藏这个行动指南。

10.从你的失败中学习!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是的,从失败中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艰辛成长与蜕变。”

Aalto大学创业社团主席Elina Utela曾如是说。而这种从失败中汲取正能量的训练,孩子们从读幼儿园起,就要接受。

芬兰文化与教育部国际交流中心主任Paasi Sahlberg说:“大多数学校只教育孩子避免失败,必须成功,却从未想过,成功和失败从不对立。”

国际失败日就是要向人们重申:失败就是创新的一部分,它不应该是消极的。

大家都在教孩子怎么赢,这个国家却在教孩子“如何失败”

中国有句古话: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教育者,眼睛里只看到赢,却回避输。

可是,爱因斯坦说过:

“只有从不尝试新事物的人,才能永远不犯错。”

既然如此,不如让孩子尽早学习面对失败,甚至乐于主动尝试失败,用轻松地心态看待失败,不怕失败,才能穿越失败,迎来成功的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