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无奈: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现实

2018 中国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现实

2018的无奈: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现实

Gartner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总计4,767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3.4%。而2017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总计4,197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2.2%。可见,全球半导体厂商年收入增长情况也在明显减少,年增长率几乎降低约10%。

四季度存储器价格遭遇“雪球般”下滑、高通与苹果在去年末上演的芯片之争仍在持续发酵。在中国市场,自主造芯运动也如火如荼,2018年的芯片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除了传统芯片厂继续重金打造“中国芯”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等一众新玩家也加入战局。

然而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给正火热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浇了盆冷水——中国芯片进口额首破3,000亿美元,芯片贸易逆差达3倍之多。本土芯片热潮风光背后难掩骨感的现实——国内“缺芯”之痛继续上演。

据海关总署1月14日公布的2018年12月全国进口/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2018年全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数量为4,175.7亿个,同比增长10.8%,对应集成电路的进口额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集成电路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14%。同时,2018年全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数量为2171.0亿个,同比增长6.20%,对应集成电路的出口额为846.3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都很高。海关总署披露的历年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分别为2,176亿美元、2,299亿美元、2,270亿美元及2,601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出口额方面,2014年至2017年的出口额数值介于600亿美元到700亿美元之间,2018年增至846.36亿美元。出口额增速远远不及进口额增速。

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子制造及大众消费市场,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地区,国际半导体大厂几乎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这也与每年芯片进口额不断攀升,屡创新高的数字趋势相符。而中国芯片持续攀升的贸易逆差,是国内“缺芯”的真实写照。

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仅为10.4%,按照中国集成电路产值CAGR28.5%测算,2020年自给率可以达到1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大力发展中国本土集成电路产业也是国家势在必行的重要战略。

2014年6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2014年9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设立,被业内誉为中国半导体“国家队”。目前大基金一期(2014.09-2018.05)已经投资完毕,总投资额为1,387亿元,投资范围涵盖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市场预计第二期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中国芯片企业也纷纷投入重金打造“中国芯”。存储芯片领域,国内正试图打破国产存储芯片“零”的困局——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投资240亿美元打造3DNANDFlash生产线,合肥长鑫总投资494亿元建DRAM生产线;晶圆代工领域,国内代工老大中芯国际已于去年年中宣布其14纳米FinFET制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不过即便如此,中芯国际仍比台积电落后至少两代制程。台积电在 2018 年已经量产了 7 纳米制程,目前苹果的 A12 及华为海思麒麟 980 处理器,都是由台积电的 7 纳米制程所生产。同时其5 纳米及3 纳米制程也已经在路上。

此外,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领域也依然是本土产业的短板,另外还有老生常谈的人才缺乏问题。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不到30万人,按照2020 年全产业销售10,000亿元人民币、人均产值140万元计算,需要70万人的规模,缺口之大由此可见。

半导体国产化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速,“系统—芯片—工艺—装备—材料”紧密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需要尽快形成,对于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中国芯如何发展?

EETOP前不久采访了IEEE fellow王志华教授,王教授认为在集成电路这个行业,至少短期内,不能画地为牢。2019年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练好内功是关键。要想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大国,需要行业内人士共同努力、刻苦的工作;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参见文章:没有弯道超车,中国芯任重道远)

温馨提示

感谢阅读 EETOP(易特创芯) 的文章,如果喜欢本文,请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