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無奈: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現實

2018 中國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現實

2018的无奈:攀升的“逆差”,“缺芯”的现实

Gartner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半導體收入總計4,767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而2017年全球半導體收入總計4,197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22.2%。可見,全球半導體廠商年收入增長情況也在明顯減少,年增長率幾乎降低約10%。

四季度存儲器價格遭遇“雪球般”下滑、高通與蘋果在去年末上演的芯片之爭仍在持續發酵。在中國市場,自主造芯運動也如火如荼,2018年的芯片熱潮席捲了整個中國,除了傳統芯片廠繼續重金打造“中國芯”外,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等一眾新玩家也加入戰局。

然而海關總署日前公佈的一組數據給正火熱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澆了盆冷水——中國芯片進口額首破3,000億美元,芯片貿易逆差達3倍之多。本土芯片熱潮風光背後難掩骨感的現實——國內“缺芯”之痛繼續上演。

據海關總署1月14日公佈的2018年12月全國進口/出口重點商品量值表,2018年全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數量為4,175.7億個,同比增長10.8%,對應集成電路的進口額31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集成電路的進口額佔總進口額的14%。同時,2018年全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數量為2171.0億個,同比增長6.20%,對應集成電路的出口額為846.36億美元,同比增長26.6%。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都很高。海關總署披露的歷年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年進口額分別為2,176億美元、2,299億美元、2,270億美元及2,601億美元,2018年進口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出口額方面,2014年至2017年的出口額數值介於60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之間,2018年增至846.36億美元。出口額增速遠遠不及進口額增速。

中國擁有龐大的電子製造及大眾消費市場,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地區,國際半導體大廠幾乎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中國市場。這也與每年芯片進口額不斷攀升,屢創新高的數字趨勢相符。而中國芯片持續攀升的貿易逆差,是國內“缺芯”的真實寫照。

根據IC insights數據,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自給率僅為10.4%,按照中國集成電路產值CAGR28.5%測算,2020年自給率可以達到15%,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因而,大力發展中國本土集成電路產業也是國家勢在必行的重要戰略。

2014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佈,2014年9月24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設立,被業內譽為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目前大基金一期(2014.09-2018.05)已經投資完畢,總投資額為1,387億元,投資範圍涵蓋集成電路產業上、下游各個環節,市場預計第二期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

中國芯片企業也紛紛投入重金打造“中國芯”。存儲芯片領域,國內正試圖打破國產存儲芯片“零”的困局——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投資240億美元打造3DNANDFlash生產線,合肥長鑫總投資494億元建DRAM生產線;晶圓代工領域,國內代工老大中芯國際已於去年年中宣佈其14納米FinFET製程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不過即便如此,中芯國際仍比臺積電落後至少兩代製程。臺積電在 2018 年已經量產了 7 納米制程,目前蘋果的 A12 及華為海思麒麟 980 處理器,都是由臺積電的 7 納米制程所生產。同時其5 納米及3 納米制程也已經在路上。

此外,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也依然是本土產業的短板,另外還有老生常談的人才缺乏問題。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從業人員總數不到30萬人,按照2020 年全產業銷售10,000億元人民幣、人均產值140萬元計算,需要70萬人的規模,缺口之大由此可見。

半導體國產化的迫切需求需要進一步提速,“系統—芯片—工藝—裝備—材料”緊密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需要儘快形成,對於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2019年中國芯如何發展?

EETOP前不久採訪了IEEE fellow王志華教授,王教授認為在集成電路這個行業,至少短期內,不能畫地為牢。2019年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練好內功是關鍵。要想成為集成電路產業大國,需要行業內人士共同努力、刻苦的工作;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參見文章:沒有彎道超車,中國芯任重道遠)

溫馨提示

感謝閱讀 EETOP(易特創芯) 的文章,如果喜歡本文,請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