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同时喜欢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欧阳询的《九成宫》

有人问:欧阳询的《九成宫》在唐代评价并不高,而智永的《千字文》地位很高,你喜欢哪个书法家的风格,能同时都欣赏吗?

这个问题呢,涉及两个方,你说的唐代张怀瓘对欧阳询的评价排在虞世南、褚遂良之后,这是唐代人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见,并不代表,欧阳询在唐代的实际书法地位。

如何同时喜欢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欧阳询的《九成宫》

中国我们今天对欧阳询的《九成宫》的评价,是唐代以后的认识。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书法家。当时,唐太宗树立的书法楷模是王羲之。所以,王羲之的书法美学,就会成为唐代书法的最高标准。中唐时代的书法理论家,对虞世南、褚遂良的评价高于欧阳询,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虞世南、褚遂良都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直接继承者。

特别是虞世南,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弟子,那么,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当然会得到更高的评价,这是毫无争议的。

特别是虞世南的学生褚遂良还是唐太宗的顾命大臣,在武后时代生活过一段时间,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武后时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对他们评价很高,一点意不意外。

话又说回来,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也绝对是二王笔意的优秀书法,所以,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那么智永的《千字文》呢?这是一个真草两种字体的喜帖。由于你要与《九成宫》比较,我们只能说《千字文》的楷书部分的成就了。

如何同时喜欢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欧阳询的《九成宫》

智永是南朝到隋代的大书法家。信奉佛教。据说他的《千字文》写了八百本,分赠各个寺院。

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种了。智永的书法继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书法的体貌,总得来说是丰满矫健,虽然是楷书,但是有行书笔意,处处给人以笔势飞动的美感,假如我们把智永的《千字文》里面的字,都看成是像《兰亭序》里的第一个字“永”那样的楷书笔法,那么,我们说智永的《千字文》就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楷书化,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吧?

可能正因为如此,郭沫若曾经有智永伪造《兰亭序》的说法呢!

如果说智永的《千字文》是以笔法遒媚飞动见长,那么欧阳询的《九成宫》则是以内敛、含蓄、凝重见长。

关于欧阳询的书法为什么具有“魏碑”书法笔意,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得出来,但是,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论解释。我们习惯地总是认为,欧阳询学习二王。

实际上,欧阳询并不是完全只有二王。他早年的书法,肯定是学习“魏碑”。

例如,传说他一次骑马路过一个碑,过去几里路了,他又回来反复看,才知道原来是西晋大将索靖的书法,于是,在这个碑小住了几天,直到把索靖的书法学过瘾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赶路。

如何同时喜欢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欧阳询的《九成宫》
索靖的行书书法作品《出师颂》。一般归索靖书法为章草。实际就是隶书在行书过程中的隶书笔意没有去尽。这与楷书的魏碑没有去尽隶书笔意,不谋而合。

还有一次,据说,他遇到一个王献之记录王羲之指导学习书法的书法秘诀《指归图》,高价收购以后,反复研究。

这些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是,欧阳询学习书法非常勤奋,转师多益,肯定是真的。

如何同时喜欢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欧阳询的《九成宫》

尽管欧阳询是南方人,小小年纪家里既有遭遇哥哥谋反的死罪,但是,幸运的是,大文学家江总的他哥哥的朋友,愿意保护他。江总也是书法家,所以,他早年学习的书法应该是南方的书风,实际就是钟王书风。

但是,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他又到了北方,学习了不少北方的书法。这是他书法形成风格的开始。在唐代以前,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影响大。所以,欧阳询书法的风格,反而受北方魏碑风格的影响要大一些。

南北朝时代,无论南方北方,所谓“魏碑”的书法风格,也是比较常见的,大家基本按照“魏碑”的书法在发展,一点也不意外。

所谓“魏碑”,无非就是方笔多一些,书写起来稍微要慢一点。

所以,欧阳询也自然是要受到“魏碑”书风影响的众多初唐书法家之一。

可能到唐朝了,唐太宗提倡王羲之,他也学习王羲之了,但是,基础还是改不过来。这就形成欧阳询具有魏碑笔法的《九成宫》书法风格了。

唐代以后,特别是明代和清代,对学习书法的楷书要求很高,所以,欧阳询的楷书就被历史推到风口浪尖了。形成“欧颜柳赵”所谓的四大楷书典范。从此,欧阳询的名声登峰造极。

我们今天对欧阳询的认识,已经不是唐代张怀瓘的认识,而是明清时代对欧阳询固定下来的认识。

智永的《千字文》是普通知识分子学习书法的一般面貌,也是晋唐法度的书法经典,学习和创作也轻松自由,没有斤斤计较必要。所以自由洒脱。

欧阳询的《九成宫》是皇家的树碑立传,所以,森严庄重,笔法也严谨险峻,具有庙堂的庄重大度气象。

如果写得像智永《千字文》中的楷书那样,显然会有失庄重的。

如果从纯粹的欣赏来看,可能《千字文》更生活化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