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同時喜歡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歐陽詢的《九成宮》

有人問:歐陽詢的《九成宮》在唐代評價並不高,而智永的《千字文》地位很高,你喜歡哪個書法家的風格,能同時都欣賞嗎?

這個問題呢,涉及兩個方,你說的唐代張懷瓘對歐陽詢的評價排在虞世南、褚遂良之後,這是唐代人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見,並不代表,歐陽詢在唐代的實際書法地位。

如何同時喜歡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歐陽詢的《九成宮》

中國我們今天對歐陽詢的《九成宮》的評價,是唐代以後的認識。

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次統一規範漢字的時代。

歐陽詢是初唐著名書法家。當時,唐太宗樹立的書法楷模是王羲之。所以,王羲之的書法美學,就會成為唐代書法的最高標準。中唐時代的書法理論家,對虞世南、褚遂良的評價高於歐陽詢,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虞世南、褚遂良都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直接繼承者。

特別是虞世南,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的弟子,那麼,虞世南、褚遂良的書法,當然會得到更高的評價,這是毫無爭議的。

特別是虞世南的學生褚遂良還是唐太宗的顧命大臣,在武后時代生活過一段時間,地位很高,影響很大。

武后時代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對他們評價很高,一點意不意外。

話又說回來,虞世南、褚遂良的書法,也絕對是二王筆意的優秀書法,所以,怎麼評價也不過分。

那麼智永的《千字文》呢?這是一個真草兩種字體的喜帖。由於你要與《九成宮》比較,我們只能說《千字文》的楷書部分的成就了。

如何同時喜歡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歐陽詢的《九成宮》

智永是南朝到隋代的大書法家。信奉佛教。據說他的《千字文》寫了八百本,分贈各個寺院。

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這一種了。智永的書法繼了王羲之的書法體系,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書法的體貌,總得來說是豐滿矯健,雖然是楷書,但是有行書筆意,處處給人以筆勢飛動的美感,假如我們把智永的《千字文》裡面的字,都看成是像《蘭亭序》裡的第一個字“永”那樣的楷書筆法,那麼,我們說智永的《千字文》就是王羲之《蘭亭序》的楷書化,恐怕一點也不過分吧?

可能正因為如此,郭沫若曾經有智永偽造《蘭亭序》的說法呢!

如果說智永的《千字文》是以筆法遒媚飛動見長,那麼歐陽詢的《九成宮》則是以內斂、含蓄、凝重見長。

關於歐陽詢的書法為什麼具有“魏碑”書法筆意,這個問題,大家都看得出來,但是,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理論解釋。我們習慣地總是認為,歐陽詢學習二王。

實際上,歐陽詢並不是完全只有二王。他早年的書法,肯定是學習“魏碑”。

例如,傳說他一次騎馬路過一個碑,過去幾里路了,他又回來反覆看,才知道原來是西晉大將索靖的書法,於是,在這個碑小住了幾天,直到把索靖的書法學過癮了,才依依不捨的離開趕路。

如何同時喜歡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歐陽詢的《九成宮》
索靖的行書書法作品《出師頌》。一般歸索靖書法為章草。實際就是隸書在行書過程中的隸書筆意沒有去盡。這與楷書的魏碑沒有去盡隸書筆意,不謀而合。

還有一次,據說,他遇到一個王獻之記錄王羲之指導學習書法的書法秘訣《指歸圖》,高價收購以後,反覆研究。

這些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是,歐陽詢學習書法非常勤奮,轉師多益,肯定是真的。

如何同時喜歡上智永的《千字文》和歐陽詢的《九成宮》

儘管歐陽詢是南方人,小小年紀家裡既有遭遇哥哥謀反的死罪,但是,幸運的是,大文學家江總的他哥哥的朋友,願意保護他。江總也是書法家,所以,他早年學習的書法應該是南方的書風,實際就是鐘王書風。

但是,隋朝統一中國以後,他又到了北方,學習了不少北方的書法。這是他書法形成風格的開始。在唐代以前,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影響大。所以,歐陽詢書法的風格,反而受北方魏碑風格的影響要大一些。

南北朝時代,無論南方北方,所謂“魏碑”的書法風格,也是比較常見的,大家基本按照“魏碑”的書法在發展,一點也不意外。

所謂“魏碑”,無非就是方筆多一些,書寫起來稍微要慢一點。

所以,歐陽詢也自然是要受到“魏碑”書風影響的眾多初唐書法家之一。

可能到唐朝了,唐太宗提倡王羲之,他也學習王羲之了,但是,基礎還是改不過來。這就形成歐陽詢具有魏碑筆法的《九成宮》書法風格了。

唐代以後,特別是明代和清代,對學習書法的楷書要求很高,所以,歐陽詢的楷書就被歷史推到風口浪尖了。形成“歐顏柳趙”所謂的四大楷書典範。從此,歐陽詢的名聲登峰造極。

我們今天對歐陽詢的認識,已經不是唐代張懷瓘的認識,而是明清時代對歐陽詢固定下來的認識。

智永的《千字文》是普通知識分子學習書法的一般面貌,也是晉唐法度的書法經典,學習和創作也輕鬆自由,沒有斤斤計較必要。所以自由灑脫。

歐陽詢的《九成宮》是皇家的樹碑立傳,所以,森嚴莊重,筆法也嚴謹險峻,具有廟堂的莊重大度氣象。

如果寫得像智永《千字文》中的楷書那樣,顯然會有失莊重的。

如果從純粹的欣賞來看,可能《千字文》更生活化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