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西南)。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华歆的形象如此坏,是因为刘义庆的一本酷似小说的作品叫《世说新语》,这本书记载了很多汉朝官员有趣的言行,比如里面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管宁和华歆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劳作,有一次,他们在共园中锄菜,挖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先看到了金子,可他像没看见一样继续挥锄劳动,华歆却捡起来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还有一次,两个人同席读书,门外有乘车的高官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把书本扔在一边,出去看热闹。当华歆回来的时候,管宁已经把席子割成了两半,并对华歆冷漠地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就是这么两件小事,让日后所有人对华歆的印象很不好。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其实,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一定都没少干这样的事情,捡到了一些东西非常高兴,而看到一辆加长林肯开过,也肯定是要追去看看的。这好像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你不能指望谁生下来就是圣人。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所以即便刘义庆记录的事是真的,也不能说明什么。在正史中,华歆不但不是个奸臣、小人,而且还是个君子的典范。

先来说说华歆原物归主的故事,大家来看一看他的品德到底怎么样。

华歆在高唐老家做官的时候,办完公事就回家闭门不出,从不在外说人是非,也从不收受贿赂。高唐是齐地比较大的城市,有很多达官贵人,而华歆从来不攀附他们。

同郡的陶丘洪也是个很有名气的人,名人见名人就有种莫名的兴奋感,想要分出谁比谁更优秀。陶丘洪就自认为他对于很多事情的见解要高于华歆。

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与一些当地的豪强势力密谋废除汉灵帝。既然是废立这样的大事,当然要找一些牢靠的人去做。

而高唐名士不过陶丘洪和华歆两人而已,所以王芬就想招呼二人共商大计。但凡这种废立皇帝的事,风险极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回报也极高,只要你看得准,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

面对这样的机会,任何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其实都是难以掩饰他们的激动的,就像拿破仑说的那句话一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陶丘洪就想前去,华歆却一把将他拉住:“你不要命了!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他王芬凭什么就敢策划这件事情。王芬这事干的十分嚣张,且手下也没有什么士兵,他本人更没有什么威望,我觉得他这么做一定会殃及族人,你可千万不能去啊!”

陶丘洪不愧为名士,在短暂的头脑发热后,他认为华歆的话很有道理,便拒绝了王芬。没过两天,王芬事败被杀,陶丘洪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真的不如华歆。之后,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不过不久就因病辞官了。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王朗逃难的那段时间,华歆也在他的身边。二人在江河上逃难时,遇上了一个落难的人,华歆不想带上他,而王朗却坚持救了这个人。后来贼兵追至,王朗又想抛弃这个落难之人,华歆这时说道:“我刚才不想救他,就是怕他招来贼兵,不过咱们船这么大,救了也就救了,干吗还要抛弃呢?”

这就是华歆,他不想做的事情,绝不掺和,做了的事情也绝不后悔。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辅政,广请天下英才,华歆作为特别优秀的人才代表和荀攸等人一起来到了首都,后任尚书郎一职。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迁都,华歆不想得罪董卓,但是也不想为他效命,于是放弃了前途远大却无比危险的中央公务员工作,请求去做一个小小的下邽令(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后又因生病没有到任,从蓝田(今陕西蓝田)到南阳。

当时袁术正在南阳,就收留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从。见袁术目光短浅,华歆就有了去意。辞别袁术后,华歆又来到了徐州,而此时皇帝下诏任他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华歆在任期间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地的百姓和吏卒都非常爱戴他。

不光豫章的百姓是这样,就连大军阀刘繇病故后,手下的人都认为华歆的德行可以投靠,便想奉华歆为主。华歆不肯答应,说自己身为人臣,不能做那样的事。他很明白,就自己的这点实力,固守豫章都成问题,再加上这些累赘,让大家把自己当成刘繇二号,那不成了众矢之的才怪。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劝降华歆。华歆见了虞翻,嘿嘿一笑说:不用你来当说客,我本来就想投降的。

孙策认为华歆是长者,就以上宾之礼对待华歆。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曹操此时正在官渡,他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现在江东还不稳固,让我为您去向曹公表示忠心,我留在您这也是您养的一个废物,您为什么不放我走,去为您做点事情呢?”

孙权当时还是个小屁孩,远没有之后那么奸诈,所以放走了华歆。

华歆要走了,经过多次的跳槽,他终于想好了也看准了自己要投靠的老板是谁。这就是华歆,要么不做,做了就会义无反顾。

华歆走前,有数千人来与他辞行,而这些人都不是空手来的,光送来的金子就有几百两之多。华歆来者不拒,但是一一记录了送礼人的名字及礼金数额。临行前,华歆把这些财物聚集在一起对大家说:“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这一辆单车是不可能带这么多东西的,大家还是把送的东西都拿回去吧。”随后按名单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

听闻此事的人们纷纷对华歆竖起了大拇指,这时的华歆和小时候已经不一样了,那个爱占小便宜的华歆,早就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华歆根本不把这些金银放在眼里,只要跟对了人,这些东西都是手到擒来的。

华歆到了曹营之后,马上被任命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后曹操征讨孙权,华歆为军师。华歆在曹操的阵营中,十足的体现了他“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个性。曹操是个值得他去做任何事的人。前边说的捕杀伏皇后确实是真的,建安十九年(公214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亲手捆绑伏皇后并鸠杀二皇子。政治永远是残酷的,总要有人出来当这个恶人,而华歆为了曹氏不怕承担这样的恶名,比起那些躲在后边眼睁睁看着曹氏代汉的汉臣来说,华歆是不是要更可爱一些呢?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六月,华歆任御史大夫。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驾崩,太子曹丕即魏王位,代任丞相、冀州牧之位。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同年十月,曹丕篡汉,封华歆为司徒。

华歆在魏国顺风顺水后,想到的是那个少时的同窗管宁,管宁少时看不起华歆的德行,现在华歆名利双收,而管宁还是一文不名。黄初四年(223年),华歆向曹丕举荐少时的好友管宁。曹丕想征用管宁,可是管宁却不从。管宁恐怕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曾经自己这么看不起的人,会做到如此的高官,而且名声极好。这样的邀请就像是侮辱,管宁死也不会去为曹丕效命。面对割席断义的老友,管宁的胸襟显然没有华歆那么宽厚。

华歆并不是一个只会在德行上作秀的人,他是有自己的治国主张的,他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汉。华歆上书反对,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出兵浪费人力物力,于民有害,于国无利。况且蜀国地势凶险、易守难攻,太祖、先帝先后讨伐,皆出师不利”。

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还主张尽量避免发动战争。曹睿被华歆的真诚所感动,再加上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确实不利于打仗,曹睿就取消了攻打蜀汉的念头。

华歆一直非常清贫,皇帝给他的大量赏赐他都送给了自己的亲戚朋友,致使自己家中连一石粮食都没有。他还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奴隶全部释放,让他们去生产,恢复他们的自由。

华歆的所作所为令曹睿非常感动,下诏书道:“华歆司徒是国家杰出的长者,是上天赐给我来管理国家大事的。现在的高官吃的都是山珍海味,而华公却以素食为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啊!”曹睿特意赏赐给了华歆衣服,还给他的妻儿老小全做了衣服。可是华歆丝毫没有因为皇帝的话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终生也不曾为自己置办产业。华峤的《谱叙》中记载,陈群常常叹服其为人,说:“像华公这样的人,可谓通达但不泰然,清高却不孤介啊!”

太和五年(231年)十二月,华歆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谥号敬侯。[Lym2]

也许你先入为主认为华歆是一个坏人,一个恶棍,一个虚伪的人,可是他坚持了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曹魏政权的顺利过渡,这样的人能是一个恶人吗?

《三国演义》中曹营第一白脸小人,历史上却是一位公正果敢的能臣


我想以本篇文章,足以为华歆这个人物平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